第二百七十二章 下江南(1 / 2)

一行三千人,浩浩蕩蕩的從長安出發,朝著山南東道緩緩行去,此行,賈一的第一站是有著絲綢之鄉的蘇州和杭州,絲綢這種在中國曆史上存在了數千年的衣料,本身存在的經濟價值讓賈一非常的看中,若是可以的話,他希望能夠跟那裏的商人形成長久的生意夥伴,以供應雜貨鋪絲綢的大量供應。

都說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剛剛走出家門,賈一就發現關中大地上的百姓們生活的確實不怎麼富裕,麵朝黃土背朝天是關中人民最真實的寫照,如今剛剛開春,到處都是在向已經貧瘠的土地所有糧食的農民,隻可惜泛黃的土地實在是難以滿足這些農戶的請求,真應了那句話,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雖然說的是這些農民腦袋頂上的地主對他們的大量盤剝,導致這些農民就算是種出再多的糧食也難以果腹,可若是真的如後世一般能夠畝產多少多少斤,又怎麼可能還有農民真正的吃不上飯。

就拿貞觀四年來說,絕對是農民們最幸福的一年,那一年整個關中大地由於風調雨順,形成大豐收,甭管是有地沒地的農民,最後都能夠在家中存下一些糧食,整整一年,關中沒有餓死一個人,這就是豐收帶來的好處。

走在路上,看著那些農民將一顆顆麥粒小心翼翼的埋入土中,卻是沒有見到他們給土地種上任何的肥料,對此,賈一實在是很難想象,這土地究竟是有多肥沃,才能夠長出大量的糧食來。

“老哥,你這地一年能夠收多少糧食啊。”

此行賈一是為了賺錢而來,也是為了讓整個大唐的百姓全都富裕起來,因此,雖然才剛剛走出長安百十裏的距離,賈一卻是命令全隊停了下來,而他則是之身來到一個老農的身邊,詢問了起來。

“小老兒給老爺磕頭了。”

農民見過什麼世麵,他們腦子當中見過最牛叉的應該就是他們的縣官,就算是他們縣官在出行的時候也就是身邊帶著個主簿,頂天了再帶上兩個衙役,啥時候見過身後跟著一群人出行的人,雖然不知道賈一身上穿著的是什麼布料,但是光是那種能夠反射出別樣光彩的布料就絕對不是他身上的麻布所能夠比的,所以老農在一時間確定賈一的身份一定不簡單,是以在賈一走過來之後第一時間不是回答賈一的問題,而是先給賈一磕頭。

“老哥你無需多禮,你就當我是個尋常的百姓好了,我見你們如此小心翼翼的更重糧食,想來一年的收成應該還不錯吧。”

“實不相瞞,去年風調雨順,小老兒的地裏多出了幾擔糧食,今年雖說雨水也還算是充足,卻是比之去年差了不少,今年的收成能夠保證小老兒一家有口飯吃就算是不錯了。”

古代的農民生活從來都是這個樣子,所求的無非也就是一口飽飯,還有就是天下的太平,至於太大的誌向是一點都沒有的,毫不客氣的說,他們從來就沒有關心過誰當皇帝,而是關心當皇帝的那個人能不能讓他們這種老百姓過上安穩有飯吃的日子。

聽完老農的話,賈一就知道,他們到現在還不知道農家肥的重要性,當然農家肥並不是指糞,畢竟光是目測老農的地就有三五畝的樣子,你讓他們每天拉多少才能供的上給這地上肥的。

“老哥,雖然我對種地不是很在行,但是我覺得土地就像是咱們家中喂養的雞鴨一樣,想要讓雞鴨下蛋,不給它們吃喝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土地也是應該隔個一兩年就上次肥的。”

對於賈一的話,老農給予的並不是什麼驚訝的表情,反倒是一聲長長的歎息,他當了一輩子農民了,這種種地施肥的事情他還能不知道?隻是家裏麵攏共六口人,就算是一家子整日啥都不敢光拉屎,也不夠這地三年上一次肥的。

“老哥可是為這肥發愁?”

“可不,不是小老兒不想上,實在是肥太少啊。”

賈一似乎早就有了計較,微微一笑,對老農說道:“老哥,我這裏到有一個能夠增加農家肥的辦法,你不妨試試?”

“真有辦法?”這下子老農的臉上寫滿了驚喜,若是有能夠產出農家肥的辦法,那就相當於是給土地找到了源源不斷的吃食,隻要土地吃飽了,那麼讓它產出糧食自然也就會非常的賣力,這個道理老農還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