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四言(1)(1 / 3)

【原文】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隻為慌張。【譯文】一切言語行動,都要安定從容;做事情凡是出了差錯,十件有九件都是由於慌張造成的。

諸葛亮擺空城計三國時期,諸葛亮敗於街亭之戰後,司馬懿率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兵臨西城門外,蜀軍主力當時不在。大家都著急地在大殿上踱來踱去,因為在很短的時間內是無法把在外的大軍調回來的。當時西城內是一片空虛。諸葛亮搖著鵝毛扇冷靜地分析了雙方的形勢,他想如果和他們硬拚,蜀軍肯定會寡不敵眾,最終導致全軍覆滅,隻有出其不意,冒險鬥智,才有可能挽回敗局。於是,諸葛亮把身邊的將士,派出城外埋伏,等待伏擊司馬懿。然後他命幾個老兵打掃街道,而自己則安坐在城樓撫琴觀景,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司馬懿領兵到達西城牆下,看到諸葛亮神情自若的樣子,急令撤軍,途中突然受到西蜀伏兵的襲擊,損失慘重。後來,司馬懿才知道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大歎諸葛亮的聰明,也很佩服他臨危不亂,沉著冷靜,處變不驚的本領。

【原文】沉靜立身,從容說話;不要輕薄,惹人笑罵。【譯文】沉靜安穩才能安身立命,說話要從容;言語和動作不能放蕩輕薄,讓人嘲笑譏諷。

蘇東坡的教訓渴望被人喜歡、受人尊敬、受人崇拜,這是人類的本性,但隻有付出才會有回報,所以要想獲得他人的尊重,必須先學會尊重他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就曾因為沒有尊重別人而得到了教訓。有一次,蘇軾拜訪佛印禪師,佛印禪師帶他一同到寺廟參禪打坐。蘇軾靜坐一陣,突然腦中靈光閃動,決意與佛印禪師一爭高下。蘇軾轉身問佛印禪師說:“你現在看我是什麼?”佛印禪師卻淡然一笑說:“你還是先說說你看到的我是什麼吧!”蘇軾得意揚揚地說:“用我的天眼看,大師是團牛糞。”佛印禪師沒有惱怒,而是一如既往平靜地說:“用我的天眼看,先生你是如來。”蘇軾內心竊喜。他興衝衝回到家,得意地將這件事告訴了妹妹蘇小妹,並說今天終於讓佛印落了下風。蘇小妹天資聰穎,才學不在蘇軾之下,她聽後大笑說:“哥哥,這回你可輸慘了!修行得道的人,一切外在事物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內心是牛糞的人看別人是牛糞,內心是如來的人看別人才是如來。”蘇軾聽罷,內心深覺慚愧,更加佩服起佛印禪師來。【原文】先學耐煩,快休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譯文】先要學會耐心不要煩躁,不要無故生氣,如果性情急躁做事粗心大意,就會一生時運不濟。

韓信胯下受辱古話有雲: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不要在無端的爭鬧麵前逞能耐,因為那不是真正的有能耐。韓信年少時喜歡隨身佩劍。一天,一個殺豬的少年向他挑釁,說道:“你長大了,還總帶著劍,這說明你很膽小。你若敢刺我,就算你有膽量,如果不敢刺,你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瞪了瞪他,忍著氣從他胯下爬了過去。圍觀的人都笑話他,說他是膽小鬼。後來,韓信投靠劉邦,戰功赫赫,當了楚王。他把當初侮辱他的那個殺豬的人召到自己的跟前,任他為中尉,並跟諸將說:“這個人是個勇士,當初侮辱我,我為什麼沒有殺了他呢?(因為我)沒有理由殺他,就把他留在這裏(時時提醒我)。”

【原文】能有幾句,見人胡講,洪鍾無聲,滿瓶不響。【譯文】一個人能有多少學問,看見人就胡吹亂說,洪鍾平時都是默默無聲的,半瓶水晃得響,而滿瓶的水反倒沒有聲音。

自充行家的魏人從前,一個楚丘人得了一個形狀像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頸脖與尾巴俱全,隻是背部有個洞。楚丘人怎麼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就到處打聽,可是問遍了街坊遠近許多人,都沒一個人認識這是什麼東西。這個時候,一個魏人聽說了這件事情,就自告奮勇地來到了這個楚丘人家裏,打算鑒賞一下這個古物。他研究了一番這個東西,然後慢條斯理地說:“古代有犀牛形狀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狀的酒杯,這個東西大概是馬形酒杯吧?”楚丘人一聽大喜,把它裝進匣子收藏起來,每當設宴款待貴客時,就拿出來盛酒。這天,仇山人偶然經過這個楚丘人家,正好魏人也在,仇山人看到他用這個東西盛酒,便驚愕地說:“你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個東西?這是尿壺呀!也就是那些貴婦人所說的‘獸子’,怎麼可以用來做酒杯呢?”魏人聽了這話,臉一下紅到了耳朵根,羞慚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個洞鑽進去。【原文】自家過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譯文】自己的過失,要勇於承認,不必遮遮掩掩的,一旦遮掩不了,反倒又加上一條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