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的三個重點
得不到當事人的確認,媒體開始為張藝謀的“出走”找理由。張偉平稱兩人合作16年未有任何合約,最近兩部電影《山植樹之戀》和《金陵十三釵》僅收支平衡,連同之前“天價鐵道部宣傳片”的新聞,媒體綜合分析,認為張藝謀近兩年未從張偉平處拿到任何酬勞,因“開銷大、零片酬”而另尋良木。
但是什麼事讓張藝謀心寒,張藝謀不願細說,與雙方都各有交情的圈中人士大多三緘其口,不想蹚這渾水,綜合網絡消息與圈內人士的透露,可以歸結成一句俗不可耐的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爭議的三個重點主要集中在對張藝謀電影的創作主導權的歸屬,其中就包括選角的意見不一;還有從《一個都不能少》到《山楂樹之戀》就存在的“二張”的影片分成問題;最後一點則是兩人性格迥異。小張藝謀8歲的張偉平是“膽大包天”的幹部子弟,“想什麼就說什麼”,從來不怕得罪人,和別的低調的製片人不一樣,他凡事衝在頭裏,給記者提供張藝謀的各種細節以及兩人之間深厚的友情,比如“張藝謀,是我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朋友”、“除了他母親,我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張藝謀不記得他自己的生日,但記得我的生日”。他送張藝謀江詩丹頓,張藝謀則送他連自己都不舍得買的七萬元的皮衣。每次新片上映,他總會因為各種出位的言論而成為輿論焦點,四處放炮,成為比導演張藝謀還閃亮的新聞人物,而“出於哥們義氣投了《有話好好說》,賠了1000多萬”、“張藝謀的文藝片都不賺錢賠本賺吆喝”、“抵押房子支持張藝謀拍《金陵十三釵》,投資六個億”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們同行的這十來年裏,他無時無刻不扮演著張藝謀的恩人與代言人的角色,“藝謀曾說過在世上最讓他感激的就是他母親,他女兒和我”,而張藝謀則是“除了拍電影,什麼都不懂的人”。有意思的是,張藝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說過,他拍的電影沒有一部賠錢。
“非走不可”的三大原因
2010年,曾在攝影棚內拍攝過“二張”的時尚雜誌的記者這樣描述過兩人相處的情形,張偉平是人群的中心,他不停跟周圍人開玩笑,調節氣氛,拍攝時會很親熱地把手搭在張藝謀的肩膀上;而雖然作為一名大導,且當過兩部片子男主角、得過影帝的張藝謀,“當攝影師叫好的時候,張藝謀的臉上還是會掠過那麼一絲不自然。”在記者眼裏,他是一個拘謹的話極少的陝西男人,身上散發著一種濃重的倦意,“有人給他沏上了一杯茶,他的眼神就會不自覺地盯著那隻茶杯”。
2011年,在跟自己的傳記作者方希聊天時,他們做了一個行為風格測試題,說到各種行為人格,張藝謀突然麵露苦笑,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和價值觀不一致的人真不能合作,合作是一種痛苦。”
張藝謀悄然出走,卻又不發一言,據熟諳內情的資深經紀人T小姐向時代周報記者獨家透露,有三點原因讓張藝謀非走不可:“首先從《一個都不能少》到《山楂樹之戀》,張偉平都不是實際投資人,他在對外說話的時候,含糊其辭。實際上他隻負責電影項目在國內的報批和送審,他拿的是國內的發行費。最關鍵的問題是,他並不按照實際產出利潤分賬,這一點當事人心中最清楚。其次,《金陵十三釵》和《山植樹之戀》都虛報了拍攝成本,其中《金陵十三釵》的費用隻是宣傳的1/3。而這兩部電影,張藝謀在其中既無片酬也無分成,等於是分文沒收。”最後至於張藝謀為什麼不辭而別,不見麵,不回應,不是心虛,是“他天生不喜沾惹是非,個性內向,特別不願意惹麻煩,而且多年的合作者在媒體上互相攻擊,無非是白給人看笑話”。最大的原因還是“張偉平首先策劃了一係列報複性行為,包括曝光家人、發律師文書……張偉平最近的表態,顯得自己在整個事件中特別無辜和委屈,也確實讓張藝謀無言以對。”
(摘自《資治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