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薦·碟訊
生活百味
《溫故一九四二》/劉震雲
1942年的旱災、蝗災使得糧食顆粒無收、哀鴻遍野,三千萬民眾離鄉背井去陝西逃荒。作者為重溫那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曆史,走訪災難的幸存者,完成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小說出版後,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回、修改、再立項……經曆了19年的艱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電影故事中,劉震雲以地主老範、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線,以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了麵對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度。電影中未拍或刪掉的鏡頭在書中都予以保留。
《中國文脈》/餘秋雨
本書是繼《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當今中國當代文史領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餘秋雨教授感歎當前“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稱鵬”,因此以這部重大的開創性著作來提醒和彌補。
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嗬成,使曆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一次別離》/伊朗
電影情節的導火索雖然是“分離”,而實際上串起電影的脈絡卻是“親情”。納德與西敏明明相愛,卻為了幸福各自遠揚,對於女兒共同的愛讓他們備受煎熬,一石激起千層浪,連帶著另一個家庭的卷入竟引發了一場悲劇。
算算本片的場景,無非納德家、西敏娘家、瑞茲家、醫院和法庭,以及幾個車上的鏡頭;算算道具服裝,不過幾輛車和一本《可蘭經》。電影大部分拍攝均為手持攝像,全片沒有配樂僅在片尾字幕升起時才響起音樂。三十萬美元的預算,估計還不夠《丁丁》一秒鍾花掉的開銷。就是這麼一部樸素的電影,奪得2011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2012年第八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
《後裔》/美國
表麵上,本片講了一個夏威夷地主後裔在妻子瀕臨死亡的時候發現她出軌的事實,而他在種種掙紮之後終於平靜地送走了妻子並帶領兩個女兒走過了這段痛苦的故事。很明顯,家庭倫理隻是本片的外衣,它要講的無關風月,而在信仰。對於家庭和愛人的堅持,就如同對所生所長,養汝育汝的土地和傳統遺產的信仰。
在遭遇了人生的背叛和特殊的境遇後,能不能始終維護最初所愛,能不能堅守原來的信仰,能不能留住那顆不曾受傷的赤子之心。能不能原諒,能不能感恩,能不能終於懂得重要的是什麼。本片把一個關於堅持,關於信仰,關於包容和重新開始的故事,講得歡樂,講得隱忍,講得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