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飲食講究粗細平衡1(1 / 3)

內容提要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誌,經曆了許多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非常少有的,這無疑與孔子的的科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跟孔子學養生》一書正是孔子飲食養生觀點的總結和發展,書中從八個方麵對孔子的飲食觀作了詳細介紹,並結合現代生活,對現代人的飲食作了健康指導。

《論語·鄉黨》中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米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人們都是用杵臼舂搗稻穀脫殼,米裏會帶有很多稻殼。孔子主張米要多舂一遍,要用“不厭”的認真態度將米揀“精”。“膾”是切細的肉。“膾不厭細”就是要把肉切成很細很細的絲,這樣有助於消化。

正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米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有人認為,孔夫子的這一飲食觀是讚成“精細”飲食,與現代人的“粗細搭配”的飲食觀念相違背。

其實不然。在我看來,這些人是不了解孔夫子的心,倘若孔夫子知道一定會非常地痛心。

我認為,孔夫子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正說明了他的睿智。原因有三:

其一,孔夫子的這一飲食觀與其所處時代有關。《黃帝內經》中有:“五穀為養。”可見,自古人們就以“五穀”為食,而“五穀”中大多數是粗糧,所以,孔夫子講究“細食”是很有道理的。

其二,這一飲食觀與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孔夫子所處的春秋時期,人們都是用杵臼舂搗稻穀脫殼,米裏會帶有很多稻殼。他主張米要多舂一遍,要用“不厭”的認真態度將米揀“精”。常食含太多稻殼的米,對身體健康不利。所以,應該“精細”一點。

其三,孔夫子說這句話,是在他的老年時期。老年人不宜吃太多粗糧,否則會給腸胃帶來嚴重負擔,輕則導致消化不良,重則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所以,孔老夫子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非常正確的。

事實上,孔老夫的聰明之處,我們還可以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分開討論中看出來。

“食不厭精”

“精”既有“細”的意思,又有“少”的意思,還有“簡”的意思。換言之,“食不厭精”還可以這樣理解:食勿過飽,否則會使人的胃、腸等消化係統時時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各內髒器官也會被超負荷的利用而難以保養;食求簡單,不為繁瑣,否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裏遊的,無一不吃,吃得大腹便便,吃得百病纏身,怪病連連。因此,“食不厭精”又可寫作“食不厭少”、“食不厭簡”。

“膾不厭細”

“膾不厭細”包含了對肉菜類加工、烹飪方法的嚴格要求。烹飪方法和技術,直接影響著它們的營養和口味。因此,我們的祖先經過長期實踐的積累,創造出了像少浸快切、急火快炒、使用鐵鍋、蓋住鍋蓋、適量加醋等科學的加工、烹飪方法,對肉食和蔬菜營養成分的保護和獲得鮮美的口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除此之外,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與“以糧食為主、魚肉蔬菜為輔”的傳統生活方式相一致。

細糧和粗糧的營養價值

現在,你應該知道,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與現代人的“粗細搭配”的飲食觀念並不違背,而且恰好一致。

那麼,你可知道什麼是細糧?什麼又是粗糧?細糧和粗糧的營養價值又有哪些呢?下麵,我將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什麼是細糧?

細糧即可感較好的大米、小麥(麵粉)等精米精麵。

細糧的營養價值?

細糧不僅口感好,而且相比於粗糧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和吸收;細糧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大米不僅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而且其蛋白質的含量也高於粗糧;小麥中的蛋白質含量也高於粗糧,可以有效補充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

什麼是粗糧?

粗糧是相對於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各種幹豆類,如黃豆、綠豆、紅豆、黑豆、青豆、芸豆、蠶豆、豌豆等;塊莖類,如紅薯、山藥、馬鈴薯等。

粗糧的營養價值?

粗糧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纖維素,有利於保障消化係統正常運轉。它與可溶性纖維協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增加食物在胃裏的停留時間,延遲飯後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還表明,纖維素有助於抵抗胃癌、腸癌、乳腺癌、潰瘍性腸炎等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