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農村“初中進城”得與失(1)(1)(1 / 1)

遼寧農村“初中進城”得與失

針對縣域中小學設置過於分散、優質教學資源難以共享等問題,遼寧省自2010年起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工作,撤並了127所農村薄弱初中,在喀左等11縣(市)縣城新建了15所標準化初中,受益農村學生5.6萬人。遼寧農村“初中進城”效果明顯,一些學校硬件設施達到省內最先進水平,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明顯。但也有專家擔憂,將年輕一代從農村社區中剝離出來,是對農村的“文化剝奪”,將加劇農村社會的凋敝,同時集中辦學在學生安全管理上也存在隱患,應因地製宜開展。

規模龐大的“進城”初中

占地300餘畝的校園內道路寬闊、環境怡人,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宿舍等建築宏偉氣派。來到遼寧省鐵嶺縣,遠遠就能看到縣蓮花中學一幢幢藍色尖頂、紅白相間的標誌性建築。而校園裏的設施環境,完全可與一所小型大學媲美。

總投資約3億元的鐵嶺縣蓮花中學是遼寧省第一所將縣域內大部分農村初中徹底合一的“初中進城”學校。學校於2010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集納了鐵嶺縣10個鄉鎮、12所初中的7000餘名學生在此學習生活。由於學生人數較多,雖然同在一個圍牆內,學校還是分兩個學區安排教學和日常管理工作。

“建設蓮花中學就是要為全縣的孩子辦一所優質的學校,讓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一樣進城讀書。”鐵嶺縣教育局局長於澤辰說,縣裏另有4所農村初中因為離新城區較遠予以保留,將繼續加大資金投入。

“原來學生每天要提前到校一小時生爐子,天氣冷時爐子不好生,第一節課都上不了。爐子到中午就不點了,教室裏煙味大而且冷,學生都戴手套上課。”原雙井子中學教師魯秀傑回憶說。而現在的蓮花中學,每個班都裝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各種實驗室、體音美教室、體育館、小禮堂等一應俱全,還建設有先進的微格教室,裝有電視攝像、錄像等係統,教師在這裏授課全校師生可實現同步觀摩。

2011年,遼寧錦州市黑山縣也實施了農村中學進城工程,分兩期建設成兩所初中。共撤並22所農村中學,8000餘名學生分別到縣城內兩所初中就讀。

本刊記者在黑山縣第二初中大課間活動現場看到,4000多名學生整齊地站在塑膠操場上,縱橫隊形一絲不亂。冬季長跑的口令下達後,學生分成無數條長龍,井然有序地在各自的區域內繞圈奔跑。隨後,還做了《舞動青春》廣播體操和養生操《八段錦》,40分鍾的大課間活動學生動作規範,精神麵貌十分飽滿。而在過去的農村操場,“風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基本無法開展大課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