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膳剛結束,司空吳章正在殿外抬頭欣賞夜空,似乎略有心事,此時海州王招司空與白雲先生進文宣閣,剛入座不久,海州王便迫不及待的問:“吳章,此次議和,你如何草擬,可有想法?”
“大王,臣之前聞白雲先生之計後,便開始著手研究議和內容,現呈上草擬文案,請大王過目。”司空吳章話閉,下人邊抵上竹簡。
海州王接過竹簡,仔細翻閱著,司空吳章對白雲先生言道“白雲先生,想必這陳國經此一戰,不出幾日便會派人來商討,雖然現在是合圍之勢,但丘明寨也在其包圍內,若陳國強行兩麵夾擊,僅憑這一寨數千將士之力,也無法抵擋,豈不是失去如今這大好形勢?”
“大王,吳大人,陳國連年滋擾我國邊境,意不在侵吞,而隻為劫掠。陳國重兵屯於西北部邊境,常年與蔡、莒兩國刀兵血刃,已十餘載,未見勝負,僵持邊境。三國早已耗盡氣力,隻能去他國搶掠一番,以彌補國內空虛,否則無以再抗衡這持久的邊境之爭,此次陳國來犯,不足懼已。”白雲先生婉婉道來。
海州王正在翻閱司空吳章的竹簡,聽到白雲先生這樣說,頓起疑惑,正想提問,司空吳章先一步發問“既然如此,白雲先生為何還主張議和?”
白雲先生憋了一眼海州王,海州王欲言又止,心中知其也有此問,便說道“陳國雖國內空虛,但陳王麾下大將無數,精兵過十萬,常年作戰,早已是身經百戰之輩。正如我之前問大王所說,做一方諸侯,非一日可成,議和乃緩兵之計,實乃爭取時間以圖發展。”
“這樣會否錯失良機?”海州王急切的問道。
“大王不用擔心,陳、蔡、莒三國刀兵十餘載不罷休,必然有其因,隻需斡旋三者間,不僅可自保牽製陳國,還可以陳國之兵,拓海州國之疆域。”白雲先生回答道。
司空吳章聽完白雲先生的話,心理一緊,雖之前耳聞白雲門乃世間名門,創建數百年來,人才輩出,從軍從政者甚多,輔之各國,門主白雲先生更是內中佼者,神機妙算,但如今真人所見所聞,更是震撼人心。白雲先生未在海州國為官,卻僅此一次,便為海州國謀劃了未來數十年的計劃,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敬又可謂。
吳章仍在低頭思慮時,海州王向白雲先生問道:“那以先生之見,此次議和應如何?”
白雲先生搖了兩下羽扇,道:“吳大人的文案內,必定書寫詳細,且均以海州國利益考慮周到,這體現了吳大人之用苦良心,不過,鄙人認為,此次議和,不應過多有利於我方,而是有利於陳國,這方是上策。”
司空吳章聽白雲先生這樣說,立馬發問:“有利於陳國,豈不是養虎為患?”
“不不不,吳大人,莫著急,利於陳國,其實意是為我所用,雖表麵看上去有些吃虧,但其實獲益的並不是陳國”白雲先生見吳章如此急切的發問,便知吳大人並未理解其意,瞥一眼海州王,同樣的神情,繼續說道:“大王,向陳國以兄弟相稱,以年齡大者為兄,以幕萬年好合,而後每年進貢一定糧草錢幣給陳國斷其繼續劫掠騷擾邊境之意由,開設邊貿,海州國群山眾多,礦場石料豐富,正是其陳國所需之物,以此置於邊貿賣於陳國,不僅能使得海州國獲得更多錢財,豐盈國庫,更使得邊境安穩,無需重兵把手,省去大筆開銷,再勵精圖治,他日取陳國,稱霸一方,不成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