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跟〈黃帝內經〉學養生》運用《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學理論,及各種健康知識,結合人體自身狀況,以保證身體中的各個官能得到健康正常的運行,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起居有常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譯文
遠古時候,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都能夠遵守天地陰陽的規律……生活作息有規律……所以能達到身體和精神的和諧統一,從而享盡天年,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
闡釋
根據古人抽象的理論,宇宙的本原是一個沒有矛盾、沒有對立的混沌狀態,而陰陽的產生就有了對立、矛盾,宇宙之間,各種要素之間互相作用,或者相生,或者相克,總在不斷地運行、變化,交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之間的作用,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所謂“法”就是要效仿、學習陰陽運作的規律,所謂“和”就是要符合這種規律。
陰陽表現在宇宙,就是日夜更替、四季變換。更具體地說,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起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四季的變化來增減衣物。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著密切的關係。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說明“起居有常”是調養神氣的重要法則。神氣在人體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概括。人們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養神氣,使人體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麵色紅潤光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反之,若起居無常,不能合乎自然規律和人體常度來安排作息,天長日久則神氣衰敗,就會出現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麵色不華,目光呆滯無神。
此外,《內經》告誡我們,如果“起居無節”,便將“半百而衰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恣意妄行,逆於生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就會引起早衰以致損傷壽命。
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生活規律的重要性:生活有規律,人就會延年益壽;生活沒有規律,人就會早衰短壽。
養生之道
人的日常生活必須有固定的規律,這是生物體的規律所決定的。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像個小天地,人體裏的規律經常與天地間的自然規律相互協調,這就是所謂的“天人相應”。
從自然界來說,天有春夏秋冬寒暑的變化,又有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這些日、月的周期變化。人體也一樣,一切生理活動都有周期性變化。例如,心跳、體溫在清晨時最慢、最低,以後逐漸增快、升高,一直到下午及傍晚達到高峰,然後又逐漸下降,天天如此,這是日周期。婦女血液中引起子宮收縮的催產素,也是晚間高、白天低,因而產房裏夜間最忙,嬰兒多在夜間出世;人體冠狀動脈的迷走神經,在夜間緊張度高些,因而夜間冠狀動脈管徑較白天細,容易產生心絞痛、心機梗塞,這些也是日周期。婦女的月經來潮,是最明顯不過的月周期。甚至人體的體力、智力和情緒,也有一定的周期性節律,其中一半是體力充沛、智力聰敏、情緒高昂的時間,麵另一半時間則處在相反的狀態。
科學工作者認為,人體內有著司管這種周期節律的裝置和結構,稱之為“生物鍾”。
“生物鍾”的存在,說明人體的生活需要有規律,如果這種節律打破了,比如月經周期紊亂了,日夜的變化規律破壞了,人體就會處在病態的狀況。
人體規律性的生理變化,還與神經係統有關。“生物鍾”同樣也與神經中樞關係密切,受神經中樞的調節。神經中樞功能正常,則這種調節功能也是健全的。反過來,正常的周期性節律,也促進了神經中樞功能的正常化。有正常而健全的神經中樞的指揮,全身各個係統、各種生理功能才能有效地進行。
規律性的生活,對於神經中樞機能保持正常也十分重要。神經中樞的活動方式是神經反射,是指揮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方式。其中條件反射就是生理機能活動在一定的條件下自動進行的一種神經功能活動,這種條件是後天形成的,也就是本來與某一種生理反應無關,但由於後天的不斷重複,使得無關的因素與生理反應互相聯係了。
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對神經中樞形成一係列的條件反射、形成所謂“動力定型”。比如,每天早晨用鬧鍾在6點整把你鬧醒,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是沒有鬧鍾響,一到6點,你就會醒來。晚上10點鍾,工作完畢,或者上廁所小便,以後洗洗腳和臉,再去睡覺。習慣以後,這些規律固定下來,使你的排便、睡眠等生理活動形成了規律,有固定的“動力定型”,就不會患失眠之苦。
總之,保持全天規律的生活,是保持人體健康,提高體內各器官、係統生理活動功效的好方法,它對於人體健康,延年益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養生典範
汪老,生於1892年7月4日,2000年108歲時仍精神很好、口齒清晰。汪老曾寫文章介紹他長壽的原因主要得益於以下四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