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家人搬了一次家,並且還接觸到了更加繁華的省城。
周靜兩個孩子已經讀完了整個高中的課程,被袁麗安排在家裏自學,打算過段日子看看能不能直接推薦上大學,周明煦則是年齡太小還在上學,他沒有周靜兩個人有穿越的記憶,所以他是從小學開始繼續讀的,因為這個,小家夥還鬧了不小的脾氣。
不過這都不是袁麗兩個人要操心的事情。
現在的運動更加瘋狂,尤其是在風波過後,長達數年之久的上山下鄉運動也正式開始,眼下隻是席卷整個高中的學生,但袁麗相信用不了多久,初中的孩子也會被安排上山下鄉。
他們兩口子這麼著急,更是因為孩子走了,學校裏的教師,尤其現在的老教授,講師們可能也會被波及到,那可是實打實的知識分子啊,他們更得抓緊時間卯足勁的跟著他們好好學。
為此,周和睦還特意將自己的農業書拿出來不斷的請教老師,就為了能更加快速的研究出有用於農業的機械,加快整個農業的進程。
眼下這個大時代,魚龍混雜亂的很,因為這些,甚至有很多人都是什麼不懂來混日子的。
但是周和睦還有袁麗卻不是這樣的,他們兩個有些明確的目標,就是為了發展,而且在這幾年,他們兩個也沒有閑著,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不忘研製出更加優秀的機械,使得他們國家的農業進程不斷的被刷新和加快。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袁麗和周和睦兩人的影響,除了周明煦年紀小沒個定性外,周靜和周明宇兩個人似乎都有想往農業方向發展的緣故,因為兩人確實年紀小,加上讀書早的緣故,並沒有趕上上山下鄉運動,等大了一點兒,兩人就開始自發的跟在周和睦屁股後麵天天的跟著下田種地。
這導致所有農科所的人都知道周和睦有兩個孩子,年紀小還特別優秀,小小年紀聰明的很。
實際上,憑借著超過整個時代幾十年的技術,周和睦和袁麗兩人是可以去京城的,但周和睦覺得自己這是占了先人的便宜,婉拒這兒要求,卻沒有拒絕每年進京交流經驗,就這樣,在74年的時候,周和睦已經升上了副主任的位置,袁麗也當上的資深的技術員,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骨幹。
這些年兒,周和睦沒有忘記他當年暗地裏許下的承諾,他不能改變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卻能盡自己的力量讓國家發展的快速,哪怕隻有一點點兒,也是對這個社會的進步,他早就將自己當成了這個時代的人,同這個時代的人特有的精神一樣,拋頭顱灑熱血,隻為子孫後人能夠生活的輕鬆。
這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每個人都為了心裏的理想所奮鬥著,不畏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