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山川湖泊未解之謎(7)(1 / 2)

貝加爾湖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例如,湖水一點不鹹,也就是說它與海洋不相通,但卻生活著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海豹、海螺、海魚和龍蝦。又如貝加爾湖裏長有熱帶生物,像貝加爾湖蘚蟲類動物,其近親就生活在印度的湖泊裏,貝加爾湖水蛭在我國南方淡水湖裏才能見到,貝加爾湖蛤子,隻生存在巴爾幹半島的奧克裏德湖。而最使科學家感興趣並且迷惑不解的是,貝加爾湖中生活著許多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鯊魚、海螺等,這也正是貝加爾湖的不同尋常之處。世界上的淡水湖中,隻有貝加爾湖湖底長著濃密的“叢林”——海綿,海綿中還生長著奇特的龍蝦。

可是,人們始終不明白,貝加爾湖的湖水一點也不鹹,為什麼會生活著如此眾多的“海洋生物”昵?對此,科學家們做了種種推測。

最初的時候,一些科學家認為,地質史上貝加爾湖是和大海相連的,海洋生物是從古代的海洋進入貝加爾湖的。蘇聯科學家維列夏金認為,這是地殼變動的結果。他根據古生物和地質方麵的材料推測,中生代侏羅紀時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曾有過一個浩瀚的外貝加爾海。後來由於地殼變動,留下了內陸湖泊——貝加爾湖。隨著雨水、河水的不斷加入,鹹水變淡,而現在的“海洋生物”就是當時海退時遺留下來的。

這些海洋生物從哪裏來的呢?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人們在貝加爾湖附近打了幾口很深的鑽井。但從取上來的岩芯樣品中,人們沒有發現任何關於中生代的東西。也有一些材料證明,沒有中生代的沉積層,隻有新生代的沉積岩層。貝加爾湖地區長時間以來一直是陸地。貝加爾湖是在地殼斷裂活動中形成的斷層湖,從而否定了湖中海洋生物是海退遺種的說法。

那麼,湖中的“海洋生物”到底從何而來昵?它們又是怎樣進人湖中的呢?目前科學界的兩種說法雖然都不是定論,但是你認為哪一種更為合理呢?無論如何,我們始終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入,這個謎團終將會得到圓滿答案。

泰山名勝的來曆之謎

泰山上有很多名勝古跡。來曆頗為複雜,比如“回馬嶺”、“無字碑”的由來,至今莫衷一是,不過細細考察一番有關曆史,倒也頗有意思。

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裏山重水複,峰回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曆,曆來眾說紛紜,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

宋真宗趙恒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清宋思仁編寫的《泰山述記》中記載:“回馬嶺,重岩疊嶂,一名石關,應劭謂之天關,至此馬不能行矣……相傳宋真宗回馬處。”

可是,從曆史記錄來看,宋真宗趙恒來泰山封禪並不是騎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於泰山腳下岱廟的《宋真宗封祀壇頌碑》中記述:

“上乃乘輕輿,陟絕嗽,躋日觀,出天門。”登山是攀盤道石階,“輕輿”應是指山轎而不是馬車,也就談不上回馬。而且早在唐朝由道士郭行真立於岱廟的《唐岱嶽觀造像記碑》中就有“回馬嶺”之名:“山人王昌字大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登泰山時,真君道士卜皓然、萬歲道士郭紫微各攜茶果拱候於回馬嶺。”

可見,“回馬嶺”之名並非始於宋真宗趙恒封禪泰山之時。

明蕭協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導遊》認為,“回馬嶺”之名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騎馬登封泰山時,至此山勢高峻陡拔,馬不能上而得名。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時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傳很廣,其中一首描繪唐玄宗李隆基騎馬封禪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禦道開,六龍過萬壑,澗穀隨縈回,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由此可見,唐玄宗李隆基騎馬登封泰山是確信無疑的,不過認為“回馬嶺”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牽強之嫌。

還有人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時,在此回馬,遺名“回馬嶺”。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泰山封禪儀記》的記載:劉秀“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不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此文的作者是隨漢光武帝劉秀一起登山的泰山郡守應劭,可信性較大。以此推斷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回馬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