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雨霧纏綿,古境幽然。曦風雨落萬芳豔,清江影躍百日閑,薄名淡利隨南燕,換得半世逍遙仙。倦世者,獨醉江南。

這並非一個沒有戰亂的年代,然而故事中所述之地卻是一個遠離了硝煙的世界。這個匿於江南之中的平凡小鎮,之所以能免於戰火波及,安享多年來的祥和與寧靜,則應當感激於上蒼的恩賜和庇佑。在本朝開國初期,因帝王厭倦俗世喧囂,便於治國之餘,虔心專研佛法,感悟人生,最終看破紅塵,決定歸隱山林。為求得一份寧靜,在社稷穩步發展之際,他將帝位傳於子嗣,在此江南小鎮中落發為僧,並令統治者世世代代都不得擾其修行。該帝王天年之後,小鎮便成了曆代統治者敬仰的聖地,並已頒下法令,國家的戰火不得牽連該鎮上的百姓,並免除賦稅。因而對於鎮上的壯年而言,他們便得以免遭兵役之苦。法令還明文歸定外籍人員不得遷入,於是,數百年來,鎮上的人口一直都維持著一個平衡的狀態。他們自然繁衍生息,朝而作,暮而歸,在統治者的庇佑之下,過著和諧與世無爭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正因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許多孩童雖生於貧困之中,依然能夠安然的成長。

三月的江南,是屬於雨的。

伴隨著一聲乍響的春雷從遙遠的天際緩緩飄落,一隻被驚嚇的燕兒從滿眼綠意的草叢中倉惶竄出,與悠然垂於水麵的柳條撞了個滿懷。幸得風兒的安撫,帶著滿懷的溫柔,抹去燕兒內心的惶恐。即而穩穩的落在梢頭,繼續欣賞著被雨霧籠罩的世界。

雨是多愁的,而春時的雨,則更添了幾分憂傷和惆悵。江南春雨,是柔美的,亦是多情的。她把滿眼的生機變得朦朧,為她懷抱裏的世事賦予神秘的色彩,披上魅力的外裝。她用其獨有的方式,將造物者賜予大自然的姿色展現的淋漓盡致,以至古往今來幾多文人墨客為她心馳,以至神往。或許,遙無邊際的雨霧讓放眼望去的一切顯得沉悶,顯得憂鬱,其實不然,當撩開連綿雨絲編織而成的雨簾,另一幅與淺彩淡墨煙雨中靜態江南配成完整的江南畫卷,活力中的江南景象,便會現於眼前。關於希望,關於生命,還有關於,那些年少歲月。

在這裏,我便引出我要講述的故事的開端。此時,我便從在群山環抱幽然深沉煙雨的深處,一個放牧羊群的小女孩兒開始講起。

她叫雨蘭,時年七歲。她有著明淨似水的雙眸,美麗如花的麵容,然而孩童特有的天真以及純樸,已被她一身滿是泥土,嵌著補丁的著裝掩藏的毫無氣息。在寬闊的田野中,雨蘭緩緩著走著,稍不留神,她便會融為大地一角,隱沒於茫茫綠海之中,但其身旁悠然覓食著草木嫩芽的羊群,在此便由為的顯眼了。

如若拋開俗事,隻談論眼前的清山秀水,雨蘭便是幸運的,因為她可以終日與蝶相伴,與鳥為友。她這種悠然漫步於自然的懷抱中,盡情抱覽造物者最富詩意的傑作的生活,是多少人耗盡畢生心力所向往和追求的。隻是,雨蘭不知,她厭倦了這生活,她渴望生命的色彩,而並非隻是那些沉悶的顏色。縱有千紅萬紫常伴,又怎及俗世半點浮華,因其本屬年幼,涉世未深,又更何來參透人生之感呢。

雨蘭的家,在遠離了村莊的山腳下。自她記事起,她的身旁便很少會有除父親之外,其他人的身影。這便意味的雨蘭的生活是孤單的,但她卻不乏夥伴。她喜歡與蝶共舞,與鶯同吟,因而,她的童年,依然快樂著。

雨蘭的父親是一個喜蘭之人,且用癡來形容,也一點不為過。在他那茅蓬搭建而成的家中,除了足夠生活的空間外,其餘地方都是蘭花,這便是雨蘭的家會在山邊的原因。雨蘭的父親每日會花費大部分的時間與蘭為伴,其對蘭花的迷戀,已經到了費寢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會把雨蘭扔在一旁,埋頭栽培他的蘭花。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好多的年頭,時間一直可以追溯到雨蘭出世之前,雨蘭的母親也是因此離開了雨蘭。她無法忍受丈夫荒廢時日隻知道擺弄她認為毫無意義的花朵,完全不顧生活,於是在雨蘭學會了走路之後,她便拋下了女兒遠走他方。因此,在雨蘭的記憶裏,她對母親沒有多少的印象,甚至她已經不知道母親是何物了。母親走後,在父親的不聞不問之中,雨蘭已經漸漸的長大。雖然父親這些年月裏沒有多少的關懷給於她,但雨蘭對父親卻有深深的依戀,因為父親是唯一一個會在她身旁的人,所以她會很聽話的按照父親的吩咐去做。對於父女二人生濟來源,便是父親每日短暫的勞作及雨蘭放牧的羊群的便賣,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清苦的,是簡單。在每年中的固定幾天裏,雨蘭的父親都會帶著她去離她家有半天行程的鎮上趕集,這便是雨蘭每年最向往的日子,她的好奇心賦予她來自於外物的無限的情趣。而雨蘭父親的每次前往.除了購置生活用品外,都會收集許多蘭花的種子帶回家培植。短暫的忙碌之後,一切便有快速的恢複了原樣,接著便會是漫長的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