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逐月

他是一名資深賭徒,去年還要依靠從賭桌上賺到的錢,來補貼澳網參賽費用,他叫斯蒂芬·羅伯特,來自法國。

她身為“出櫃”的“女同誌”,卻擁有無盡的母性關懷,享受在酷熱天氣中打球的每一分鍾,她叫凱西·德拉奎爾,來自澳大利亞。

他們倆都不是澳網賽場上最閃亮的明星,卻各自譜寫了一段很難被複製的傳奇。一起來聽聽他們各自獨特而有趣的故事。

斯蒂芬·羅伯特:幸運的“老賭徒”

除了1973年溫網因為遭到81名男選手抵製,從而產生了50個“幸運失敗者”(在資格賽中被淘汰,但是替補參加正選賽的選手)之外,再也沒有哪一屆大滿貫賽事,“幸運失敗者”的表現像今年澳網這樣出色:男單僅有的兩位“幸運失敗者”羅伯特和克裏讚竟然在第3輪中會師,獲勝的法國33歲老將羅伯特也創造了曆史。

法國首都巴黎以南100多公裏的小城蒙塔日人口不足兩萬,卻是中國共產黨的啟蒙之地,鄧小平等眾多革命先驅者曾經在蒙塔日勤工儉學,那裏也是羅伯特的家鄉。作為一個秘書的兒子,羅伯特從小喜歡讀書看報,尤其迷戀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和納博科夫等俄國大作家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羅伯特最崇拜的作家,他當年的很多創作都是為了償還賭債,有一部小說就名為《賭徒》,這似乎也成了羅伯特生活的寫照。

羅伯特曾經喜歡打“賭博式網球”,在關鍵分上懶得多想,經常是眼一閉心一橫去拚製勝分,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經過無數次摔打,再加上被一場肝病耽誤了幾年,羅伯特29歲重返賽場時終於開竅,打法變得更腳踏實地。不過,與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幸運的羅伯特至少不用拚命賺錢來償還賭債,相反,去年參加澳網時,資金緊張的羅伯特還在墨爾本的賭場裏小賺了一筆,並且將跟他在青年旅舍裏,住同一個房間的新西蘭遊客發展成了自己的球迷。

今年澳網揭幕之前,羅伯特本來眼巴巴地等著腳踝傷勢不輕的同胞西蒙退賽,好讓自己替補入圍,“我在餐館裏看到西蒙的時候,他還拄著拐呢”。但隨後西蒙的傷勢恢複十分迅速,星期一羅伯特眼看參加正選賽已經無望,卻沒想到,大腿拉傷的德國人科爾施雷博給他送來了“厚禮”。“下次我見到菲利普(科爾施雷博)的時候得跟他說聲謝謝”,羅伯特大大咧咧地說:“4年之前,我也因為這種情況感謝過納爾班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