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底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正月十五,剛剛入夜,濟州府內東門大街便爆竹聲聲、華燈綻放。上元佳節,府內百姓基本都與自己的家人、朋友來此觀舞龍、猜燈迷、逛夜市。十幾米寬的大街,人聲嘈雜,車水馬龍,一派歌舞升平。
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一位華服老者望著如此景象,不時地點頭微笑。來到一片花燈前,老者買了一盞花燈,打開燈迷,隻見上麵寫道:“曾經蒼海難為水,打字一。”老者哈哈一笑,道聲“倒也容易”,便拿起筆在紙上寫了一個“灘”字。掌櫃的看老者猜對,一邊恭喜,一邊將一小袋果子作為獎勵送與老者。老者接過果子,隨手遞給身邊一個看熱鬧的孩童。孩童接到果子,高興地向人群外麵跑去,其他孩童則叫喊著追了過去。老者輕撫胡須,笑意盈盈,看著追來追去的孩子,叫喊著、打鬧著,一群一群地在人群中亂躥。
老者繼續向前走著,一直走到街頭,人漸漸少了起來。
正感到無趣,這時迎麵又跑來一群孩童,孩童們一麵跑一麵齊聲吟誦著什麼。老者仔細一聽,卻是:罡星下九天,聚義水泊邊,肝膽存忠義,清名萬古傳……
聲音漸漸小了下去,很快消失在耳邊,老者卻緊緊地皺起了眉頭。
“這首歌謠你們可曾聽過?”老者轉頭向身後的隨從人員問道。
隨從中,一名青衣白帽、文士打扮的中年漢子抱拳向老者施禮道:“回大人,此謠據說是一名遊方的道士所創,其前情卻是說我大宋仁宗皇帝時,太尉洪信奉旨前往龍虎山請張天師祈禳瘟疫,卻不料誤放了龍虎山伏魔殿下天罡地煞。好在大宋這些年來,天下太平,四方無事,所以天罡不出、地煞不顯。可如今奸臣亂政、民不聊生,於是那天罡地煞便轉世為人,要替天行道……隻是這說法太過荒誕,怕是那道士瘋言瘋語……”
“哼!張角造反時不也用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民謠麼,此事不可掉以輕心,那道士可還在濟州?”
“此人行蹤詭秘,怕是早已走了。”
“糊塗!以後見了此人立即捉拿,回去後馬上奏請朝庭,讓各州府協同辦理此事。”
......
大宋政和八年,元霄節剛過,京城各官員紛紛上朝治事。政事堂尚書右丞王黼房內,宣和殿大學士蔡攸拿著一本奏折道:“濟州府張叔夜奏報,有一道人散布謠言,請朝庭發文捉拿,同時奏請皇上思政失、防民變。”王黼接過奏折,細看一遍,扔在桌上道:“荒唐!這個張叔夜拿人便拿人,扯到朝政上做甚?便真如他所言,也不過是幾個遊俠兒拉幫結派罷了,如此小題大作,其心可誅!”
“那此事是否上報皇上?”蔡攸問道。
王黼沉思片刻,答道:“當然上報,一來皇上篤信道教未必不予理會;二來萬一真有民變也不會落人口實。隻是這天罡轉世的原因麼……當今天子聖明、政通人和,唯有太子殿下偶有失德……”
“哈哈!妙哉!”蔡攸心照不宣地笑道。
翌日,睿思殿內,大宋皇帝趙佶看完一道奏折後,皺眉起身,在殿內踱了幾個來回,便吩咐一個小黃門道:“請林道長前來。”
幾刻鍾之後,神霄宮道士林靈素來到睿思殿,拜見過趙佶之後,便接過趙佶遞來的奏折看了起來。待林靈素看完,趙佶問道:“道長以為此事該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