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法“自然”(1 / 3)

“道”法“自然”

天驕藝鑒

作者:尹廣

看了梁如潔的畫作,會顛覆我們對嶺南畫和女性畫家的印象和看法。嶺南書畫院曲斌院長就是這一觀念的鼓動者,他直言今天的不少花鳥畫學術探索性不強,還是萎靡柔豔、玩浮小趣的狀態。然而,梁如潔的畫作,令他為之振奮:沒想到,在廣州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了“心如潔蓮畫如鐵”的一朵奇葩!的確,她的畫勤於思變於法度之中,視造型經營、用筆用墨於法度之外。在規範中見方圓,在形式中求自然,在限製中展舒放,在筆墨的追求中求“意象”之美,並以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綻放著方正、大氣、質樸、深蘊的精神世界。

2013年3月,梁如潔配合廣州美術學院校慶60周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並舉辦了學術研討會;同年7月,又在廣東美術館舉辦了《大道自然畫展》的第二展,其展出的花鳥畫、人物畫、山水畫及書法作品,展現了梁如潔藝術充滿正能量的精神世界,圖像背後的自主精神、審美取向、民族情懷,自尊、寧靜、充實的心境。她的畫作,揭示了人與自然、生命感悟、永恒輪回及真善美等主題,在承傳中國畫傳統筆墨和書法筆墨內涵上,創作了有文化底蘊、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的新花鳥畫,人物肖像畫也開創了一條全新的藝術道路。

綜合對梁如潔中國畫的印象,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麵去論述她的藝術特色。

一、自然大道的本真演繹

中國的藝術精神,在傳統文化的觀念中,曆來以“自然”為最高準則,它融合了儒、道、釋學問的精髓。儒家講“借物比興”,道家講“道法自然”,佛家洞察一花一葉本來麵目的徹悟精神,都是啟導人們向宇宙大化的生命和諧精神去求索。因此,中國畫傳統藝術以崇尚自然的節律美,“天人合一”、“物我相融”、“剛柔並濟”、“詩畫一律”為藝術創造的宗旨。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代的中國畫論常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遷想妙得”、“載道暢神”等等這些中華藝術精神的核心,是曆代優秀畫家都推崇的規範。他們認為,藝術家可以在向大自然的學習修煉中,找到滋養自己的一切,並通過審美,創造出自然與自我之間的藝術價值。梁如潔的繪畫創作正體現著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宇宙大道精神,在她看來,自然造化更是藝術創造的源泉。她全身心投入師造化的創作中,體驗自然萬物的波動和韻律,獲取身心的愉悅,四季輪回、春華秋實、生生不息的“大道”精神正是她要表現的。她的作品,滲透了對自然的尊重和熱愛、對生命的求索,尤以大幅花鳥畫為主,其主題、選材和畫麵意境,充滿著時代氣息。

1984年她的創作《濤聲》,畫麵刻畫一隊隊海鷗像衛士一樣在大海黑漆漆的岩石上站著,聆聽一浪接一浪的海濤聲,海水波瀾,海鷗靜靜在遙望,在等待……(此畫獲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獎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梁如潔說,她曾當過知青,經曆過“十年文革”,人世間也像滄海一樣,深邃無邊,那濤聲就像曆史的聲音,她希望人類能像鳥兒一樣與大海同呼吸,共和諧,而不是在狂風暴雨中掙紮。 1989年她創作的《桑田》, 南國農田的一片桑地,春雨過後,一排排桑枝吐新芽,桑枝下呈現出顆顆白色小貝殼,在浪層般的黑土地中發亮。畫麵左上角題跋:“在沿海的桑地上,不難發現那一個個帶有曆史印記的小貝殼。”(此畫獲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廣東省優秀作品一等獎)這張畫的清新節奏、韻律和寓意,一下子把觀者帶到“滄海桑田”的典故之中。梁如潔說,她是有感現代城市、農村、社會發展的快速節奏,那一棟棟荒廢的高樓大廈,隨著曆史的發展也會有所變遷,值得人們深思嗬。

1999年她的創作《新綠》,刻畫南國土地上的一棵大榕樹,在春天的滋潤中特別的清新,黑壯的樹身上繁枝爭長,枝頭上吐突著一個個綠芽,新生的萌發。這是嶺南春天的大氣象嗬!梁如潔說,國家的改革開放各行各業也像這古老的大樹一樣重展新生。(此畫獲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獎) 在2013年中國美術館 “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研討會上,主持人、美術雜誌社主編尚輝先生說:“我認為梁如潔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三幅作品《濤聲》、《桑田》、《新綠》雖屬個人的探索成果,同時也標誌著中國花鳥畫的現代轉向。這種現代轉向注重場景表現,注重風景圖像描繪,把風景和花鳥融合在一起,貫穿於中國寫意花鳥畫的探索路徑。這三幅作品今天看來,還是非常具有經典性的。”

1994年,在她創作的“木棉頌”四季組畫裏,她先創作了《告別冬季》, 冬季的木棉樹,老樹蒼勁盤曲、拙拔向上的自然生態,寓意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天像木棉樹在嚴冬孕育之中的期待,花苞剛剛要吐花還沒有盛開,這是頂點前的頃刻,是一種期望中的美。之後,她又創作了《秋日之歌》,借繪秋天的木棉,傾敘心聲,訴說改革開放的故事和新舊交替、生生不息、變幻著的“大道”現象。十四年後又創作了《春意盎然》和《夏絮綠蔭》,借木棉老樹的春花爛漫、盎然盛放和夏日飄絮、綠蔭層層,和平的鴿子飛翔其間,象征改革開放的大好時光。本來,按照自然規律是春夏秋冬,但她將自己的思想賦予木棉題材,因而特地倒置錯排順序為冬秋夏春,給人以聯想回味的藝術空間。這四幅作品在畫麵形式上形成了從厚重典雅到輕鬆淡雅的過渡對比,意境亦經曆了起、承、轉、合過程,將木棉頌的意義放在一個具體變遷著的時空環境,道出了關於時間的四個箴言,也就是天地自然變化的“大道”精神,使著這四幅花鳥畫有一種曆史的崇高感。

《莊子·天道》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梁如潔的繪畫之“道”正是這樣。經曆過人生的體驗,把握著時代自然的脈搏,勇於藝術語言的變革,把自己與天地融為一體,剛柔並濟,用筆墨抒寫出一派蘊天地變化、自然大道的和諧精神。中國藝術研究院理論專家陶詠白評價說:“她的畫的確崇尚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諧,高揚生命的精神,流淌著自由寬敞的生命情調,把內在的、荒涼的物質世界提升到一個美好的、情感的精神世界。”

二、形神兼備的造型經營

中國畫的造型經營,包含著作品構圖章法、塑造對象造型結構、筆墨表現的審美特色。構圖章法涉及到經營位置,中國傳統山水畫構圖基於“三遠法”,即“高遠、平遠、深遠”和“氣勢、龍脈開合起伏”等原理。花鳥畫傳統有折枝花鳥構圖和全景式花鳥構圖。

解析梁如潔的花鳥畫作品,能感到她對道家“太極圖”的領悟和應用。黃賓虹說過:“太極圖是中國繪畫的秘訣”。太極圖由兩條一黑一白、陰陽相生的魚形組成的圓形圖案,兩魚相峙、相對,二者又互補、相連、相生、相承,陰陽合體成為太極,因而顯得更加自然、生動、妙不可言。

梁如潔的構圖章法,表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任意變化的s型全景構圖方法,這種s型的構圖也源於古太極圖的變化。如果說“古太極圖”是360度圓的曲線對稱、均衡、虛實相間圖式的話,梁如潔則把這種流動的,帶有運動狀態的平麵圖式借鑒到自己創作章法布局之中,把傳統習慣於折枝的花鳥畫放在自然的場景中,吸收山水畫的視覺,擴大了花鳥畫的境界,其智慧超出了其他畫家的所思所為。通過對她作品章法布局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概括為這幾種。

1、飽滿式構圖 — 在梁如潔的花鳥作品中,她的畫麵飽滿,采取一種很緊密的感覺,取局部放大特寫,特寫裏的造型通過實際畫麵構成。理論專家陶詠白稱:“她的造型特點,是抽象結構形式和特寫形式相呼應的精神圖像,突破了原來傳統繪畫程式化的道路”。麵對這種飽滿構圖,加之筆墨色彩明朗有力,觀者會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從她的《木棉頌組畫》、《新綠》、《棕林》、《空山鬆韻》等畫作中,我們均可感受到,當意象主體支撐在整個畫麵時,視覺上造成了強大、強勢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她的畫讓我好像受了重重的拳頭一擊”,“是美和力的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