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塵埃,大致有三種類型:一種外表顏色呈黑色或褐黑色,外表光亮耀眼,極像一顆顆發亮的小鋼球;第二種是暗褐色或稍帶灰白色的球狀、橢球狀圓角狀、的小顆粒,主要成分為氧、矽、鎂、鈣、鋁等;第三種是一些無色或淡綠色的玻璃球,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還含有少量的二價氧化物。當宇宙存在僅有七億年的時候,許多星係便充滿了大量宇宙塵埃,究竟這些塵埃是怎麼產生的呢?近期,天文學家通過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結果宣稱,宇宙塵埃可能來自Ⅱ型超新星,當這些宇宙大型星體發生劇烈爆炸時會釋放出許多宇宙塵埃,是它們孕育了宇宙塵埃。宇宙塵埃是星係、恒星、行星和宇宙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宇宙塵埃形成一直是天文學界的難解之謎,直至近年科學家才發現宇宙塵埃形成的兩種方式:具有數十億年生命史的類太陽星體釋放出的流溢物;太空中微粒緩慢濃縮過程釋放的物質。然而,這兩種觀點卻無法解釋宇宙存在僅數億年時宇宙塵埃是如何形成的。
天文學家認為,宇宙早期塵埃可能來自超新星爆炸,但卻很難獲得相關確鑿的證據。宇宙塵埃目前,天文學家們使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哈勃空間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島的地麵雙子北座望遠鏡進行了新一輪的觀測分析,美國空間望遠鏡科學協會本·蘇根曼博士和同事們發現:在SN2003gd超新星(一種大型Ⅱ型超新星)的殘骸中存在大量的熱塵埃,該超新星殘骸位於距地球三千萬光年的M74旋渦星雲。據悉,像SN2003gd這樣的星體生命很短暫,隻生存數千萬年。蘇根曼博士的這項研究顯示超新星可釋放大量的宇宙塵埃,他認為早期宇宙中的塵埃很可能就來自Ⅱ型超新星爆炸。蘇根曼博士說,“這項研究頗具吸引力,當科學界對宇宙塵埃來源的解釋模棱兩可時,它最終解釋了超新星爆炸孕育了宇宙塵埃。”由於超新星很快會變灰暗,科學家需要精確靈敏度高的望遠鏡觀測當超新星最初爆炸數個月之內的狀況,科學家猜測許多超新星都會製造大量宇宙塵埃,但是過去由於技術的局限使科學家們無法提示宇宙塵埃的來源之謎。蘇根曼博士說,“人們早在四十年前就猜測超新星可能製造宇宙塵埃,但相關的證實技術隻是近年內才得以實現。我們使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能夠精確地看到熱塵埃是如何形成的。”英國倫敦大學邁克爾·巴洛博士稱,宇宙塵埃是構建彗星、行星和生命的基本要素,這項最新研究顯示超新星可能是宇宙塵埃的主要來源,但目前天文學家對宇宙塵埃形成的研究認識仍不完善。
恒星最初的形成
恒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自身能發光的天體,如太陽、織女星等,古人認為他們在天空中的位置恒定,所以叫恒星。一直以來人們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去研究恒星,探索它形成的時間、構成與原因,雖然不是無功而返,但也還是疑雲重重。在20世紀50年代,天體物理學家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來了解在我們的天空形成的那個晚上,曾經存在的那些大火球是如何舞動的。宇宙中的發光物質是來源於一顆恒星,還是一群恒星?後來的恒星形成是因為一個共同的變化規律(如分子雲崩潰理論),還是在一個充滿著各種各樣不同的作用力及內部機製的沸騰的大深坑裏進行的呢?這些問題現在還無人能夠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