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上述說法都隻是一些推測,但無論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當時埃及人的所有聰明才智,因為它需要解決的難題之多是難以想象的。
米諾斯遺址之謎
幾千年來,地中海北部克裏特島一直籠罩在神話傳說的神秘麵紗之下。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在這裏發掘出了米諾斯王宮。從此,神話不再是神話,傳說也不再是傳說。
充滿神話的島嶼
克裏特島是愛琴海上最大島嶼,這裏也是最古老的歐洲文明——米諾斯文明的中心。這種文明的起源幾乎不為人所知,因為該文明留下的文字記錄並不多,而且它們使用的是一種稱為“線性文字A”的人們至今無法解讀的文字。盡管早期克裏特曆史留下了《荷馬史詩》之類的神話故事(如宙斯、米諾斯、忒修斯等故事),但是希臘的史學家和詩人給我們留下了人類在克裏特島的曆史印跡還是很稀少的。
再現米諾斯王宮
伊文思和他的考古隊經過長時期的艱苦挖掘後,終於發掘出了一座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遺址。整個建築物依山而建,麵積約16000平方米,擁有大小房間1700多間。其入口位於西南部,進門之後是一條寬闊的用石板鋪成的通道,通道的盡頭是一個麵積達1400平方米的中心庭院,庭院東西長南北短。庭院的東部,穿過一個大階梯,就是米諾斯王室成員的居住地。整個建築像一座小型的城鎮,它有街,有貯藏糧食和貨物的倉庫,有藝術家的工作室,有住房、禮儀廳和商店等。所有這些,都從中心庭院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這些數以千計的房屋彼此之間用長廊、門廳、通道、階梯等連通起來,千門百廊、曲巷暗堂、撲朔迷離,仿佛是一個幽深莫測的迷宮,稍不留神,就會迷路。
古克裏特人來自何處
最新的研究表明,克裏特最古老的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在這期間,克裏特人居住在山洞或小村落中,考古發現了很多這個時期的村落遺址和石斧、石刀等工具。從已有的考古資料看,克裏特人已經掌握了比較先進的磨製石器技術和製陶技術。大多數學者認為,小亞細亞西南部和敘利亞一帶最有可能是克裏特居民的老家。在這一帶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與克裏特同一時代的遺物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另一些學者認為,克裏特考古發現的一些器物與古埃及文明驚人地相似,也許是美尼斯征服埃及時一部分避難者逃到了克裏特島。
精彩的壁畫
考古學家在米諾斯王宮遺址發現了許多令人心曠神怡的壁畫。那些生氣勃勃、充滿現代情趣的壁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富裕、安閑、友善、文雅的米諾斯社會。米諾斯壁畫的顏料色彩滲入牆壁,所以至今依然鮮豔如初。在一個精致的梳妝台上方有一幅優雅的仕女圖,她們都梳著繞有珍珠的獨特發型,塗著豔麗的紅唇,有著嬌媚的笑臉;她們每個人都是楊柳細腰,穿著蔚藍色或鮮紅色的蓬鬆鍾式裙,袒胸露背,整個畫麵色彩鮮豔,姿態生動,極為精彩。
米諾斯文明的毀滅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當鼎盛時期的米諾斯文明在突然瞬間消逝的無影無蹤,是什麼力量造成的呢?有人說是地震,有人說是因為饑荒,也有人說是瘟疫。
1967年,美國考古學家揭開了這個謎底。在克裏特島的克諾索斯以北約130千米,有一座名為桑托林的火山島。雖然火山的高度僅566米,但是從克裏特島上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一座古代商業城市時,人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考古證明,這是人類曆史上一次最猛烈的火山爆發,克裏特島被火山灰完全掩埋,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再次襲擊了這裏,終於使輝煌的米諾斯文明毀於一旦。
消失的沙漠古城埃勃拉
敘利亞境內的沙漠中有一個巨大山丘,在這座荒丘之下,一座鮮為人知的埃勃拉古國都城已經靜悄悄地沉睡了3000多年……
重見天日的古城
1862年,法國考古學家梅·戴沃蓋為了追尋古代文明的蹤跡,率領考古隊來到敘利亞大沙漠。在這裏,他發現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築物遺跡。這些遺址的建築特點鮮明,殿堂較大,柱子較高。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發掘工作停止。此後近百年間,這裏便不在有人涉足。
1955年,敘利亞的一個農民在沙漠中偶然發現一個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獅子和一個聖盆,盆的周圍刻有行軍的武士和宴會的情景。1962年,意大利考古學家保羅·馬蒂爾博士帶領考古隊又來到了這裏,考古隊員們首先發現了宏偉壯麗的特爾·馬爾狄赫陵墓,接著又發掘出埃勃拉王國的宮殿和神廟。這些建築布局和諧,技巧精湛,堪稱古代西亞建築藝術的精華,讓人感歎不止。
埃勃拉城平麵大致呈菱形,最寬處約1000米,城牆四周辟有4個門,遺址總麵積56萬平方米;城址中央是近似圓形的衛城,直徑約170米。1973年,考古學家在衛城中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王宮。宮牆高達15米,宮殿鱗次櫛比,千門百戶,結構複雜多變,階梯走廊曲折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