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的“上聯下移”
專欄
作者:李昌文
民生新聞不是一種節目形態,而是代表了一種態度,表現了一種新聞立場,即一種獨立的、特色的選取新聞的角度。
山東衛視《早安山東》改版後,“主播關注”、“民生山東”、“生活山東”、“公益尋人”等幾個板塊更加向民生傾斜,目前在山東市場收視率、收視份額高居第一,在全國同時段新聞節目中排名第四。這說明一個欄目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其中置頂的要素就是創新。創新並不意味著非要“大動幹戈”、“傷筋動骨”、“改頭換麵”,甚至“麵目全非”地顛覆性變革。我們采取的民生新聞的“微創新”,使這個新聞節目既保持其民生本色,又煥發出其活力。
一提到民生新聞,我們很容易想到天災人禍的事故、雞毛蒜皮的瑣事、貓拉下狗尿下的糾紛,有些民生欄目對這些瑣碎事件、表麵現象過分獵奇,甚至在播報過程中運用一些誇張、搞笑和庸俗的語言來取悅受眾,短時期博取了眼球和收視率,這也使不少民生新聞在報道內容上出現了魚龍混雜、低俗不堪的現象,“民生”更多地成了一個幌子,欄目過分追求表現生活的原生態,淩亂瑣碎,缺章少法,這是對民生新聞的誤讀。
若真要把民生新聞分類的話,我認為一是所謂“大民生”,就是要從“民生”的角度去解讀和詮釋“國計”,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環境保護、大學生就業創業,把關注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與關注人民群眾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結合起來,就是把上麵的東西拉到身邊來,讓老百姓看得著、看得懂,這就是“上聯”;二是所謂“小民生”,就是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誌的同時,積極為百姓排憂解難。這一類關注性的報道,在抨擊落後、揭露問題,反映社情民意的同時,弘揚社會正義,倡導優秀文化和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是“下移”,它顯現的是民生新聞的大眾價值取向和草根情結。
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有何區別?簡單地說就是社會新聞更多地從媒體傳播的角度播報,而民生新聞更多地從百姓(受眾)的角度播報,更多體現了民生的視野、平民的態度和人文關懷的立場。可以說,民生新聞不是一種節目形態,而是代表了一種態度,表現了一種新聞立場,即一種獨立的、特色的選取新聞的角度。我感覺隻要把這個“結”解開了,對於改進時政新聞報道就是一個借鑒和啟發。
《早安山東》“公益尋人”其實就是我們借力傳統的節目形態,嫁接了法製和情感類節目創造出來的,這一“微創新”立即就使媒體的姿態從“傳播”轉為“服務”。這種民生新聞的“下移”應該是常態的,下一步我們更應該關注民生新聞的“上聯”,做好“大民生”新聞。
“大民生”說到底也是老生常談。立足“國計民生”,從百姓的身邊事去挖掘與百姓息息相關的國家宏觀政策及走勢等前瞻性資訊,從民生角度解讀“國計”的內涵和有可能對“民生”帶來的具體、直接影響;注重解釋政令政策,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架設信息溝通、相互理解的橋梁,真正體現了大眾媒體的社會責任與為民信息服務的功能,做得更細致更周全,進一步凸顯媒體的服務精神。
《早安山東》每條民生新聞後基本上都配發短評,利用強大的評論員隊伍,進行解讀、評論,在理性、客觀告訴受眾“事實是怎樣”之後,接著告訴受眾“應該如何去做”,以幫助人們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從而采取恰當的行為,實際上這是媒體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原則在新時期的體現,凸顯了媒體的責任擔當和公益訴求。
山東衛視《早安山東》、《今日報道》等欄目的改變,就是從關注街頭巷尾的市民新聞,上升到關注社會進步、人與人和諧發展等公共新聞領域,從市民生活報道轉向公共生活關注,從“小民生”信息報道轉向“大民生”事件解讀,從民生事件報道轉向民生公共服務。特別是從關乎國計民生的時政新聞中,挖掘出“大民生”新聞,圍繞這些內容進行深度報道和評論,做成關係到千家萬戶利益訴求的民生新聞。
從品牌建設上看,民生新聞欄目如何延長成熟期,在穩固品牌影響力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而提高媒體的公信力?民生新聞欄目要以打造品牌欄目為目標,保持“第一時間”,強化“第一現場”,滿足觀眾“第一需要”。民生新聞在節目定位、題材、報道角度、主持風格上要有所創新,構建欄目特色,提高欄目競爭力,這是品牌欄目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者為山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