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急需尋找新出路
刊首快語
作者:匡文波
今年8月傳出消息,美國著名的報紙《華盛頓郵報》將易主,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Bezos)將以2.5億美元現金收購這份久負盛名但陷入經營困境的老字號大報。《華盛頓郵報》於1877年創刊,至今已有136年曆史。它曾揭露“水門事件”、“五角大樓越戰文件”及最近的“棱鏡門”等轟動全球的醜聞。
其實,《華盛頓郵報》的困境隻是目前全球紙質媒體困境的冰山一角。不久前,紐約時報公司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將《波士頓環球報》(BostonGlobe)和其他相關資產出售,紐約時報公司於1993年收購該報時花了11億美元。當前,全球許多報紙都生存艱難。2007年至2012年間美國紙質媒體的廣告收入下滑了55%。
在與新媒體的競爭實踐中,紙質媒體的所謂“優勢”其實都不成立。在便攜性方麵,新媒體體積小、容量大,在信息量相同的情況下,新媒體遠比紙質媒體更容易攜帶。在閱讀習慣方麵,對於從小隻接觸紙質的報刊、圖書的年長者來說,紙質媒體的確符合他們的閱讀習慣;但是對於從小就接觸新媒體的新一代讀者來說,他們比閱讀傳統的圖書報刊更習慣閱讀新媒體。
2010年7月,筆者曾采用隨機電話調查的方法(有效樣本3421人)對媒體使用狀況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手機、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的信任度分別為:22.4%、19.6%、20.7%、12.6%、34.2%。可見,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可信度方麵與傳統媒體差不多。
目前所有有影響力的報紙,都建立了報紙網站;但是全球的報紙網站,如果獨立核算,幾乎沒有一家是盈利的。換言之,報紙網站的建立不僅沒有使紙質媒體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甚至使其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實現盈利是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新媒體的盈利模式無非是兩大類:“免費+廣告”模式;收費模式。幾乎沒有一家報紙網站盈利的現實告訴我們,“免費+廣告”模式對基於傳統媒體的報紙網站,似乎是一條死路;然而,默多克寄予厚望的收費型iPad電子報《TheDaily》不到兩年就走到了盡頭,又顯示出收費模式也是一條死路。
實行收費模式的前提是其提供的信息或服務具有不可替代性。顯然,絕大多數報紙,尤其是我國報紙,同質化程度太高,失去了收費的基礎。而報紙網站的用戶數、點擊率與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會化媒體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所以其網絡廣告收入十分微薄。這其實就是傳統紙媒無法走出困境的原因所在。
在傳統媒體中,報紙感受到新媒體的衝擊是最早和最深的;而電視媒體,尤其是我國的電視媒體,在特殊的政策環境下,感受到的新媒體的衝擊似乎沒有報紙強烈。如果說,視頻網站的出現對電視媒體的衝擊還有限的話,AppleTV、樂視TV等新一代智能電視機的出現,將對電視媒體造成颶風般的衝擊。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機的本質是電腦,智能手機是具有獨立操作係統、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電腦,而智能電視機是以播放視頻為主的電腦。AppleTV等智能電視機的出現,將徹底打破媒體原來的時間、空間界限,尤其是可以跨越國界,我國的傳統媒體不可對此掉以輕心,急需尋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