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風雨化彩虹
總編視線
作者:董凡
轉眼又到了年終,距《收藏界》創刊,已近12年了,依傳統,農曆十二年為一輪;一輪,也代表著一個總結與另一個開始……
2002年1月,《收藏界》猶如一株幼苗破土而出。在百花園中,這並非驚人之舉,但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園丁的精心培育澆灌,它終於成為中國收藏行業的一株奇葩。十二年來,《收藏界》發行量始終在全國收藏類刊物中名列前茅。
十二年櫛風沐雨,十二年征途漫漫,《收藏界》的成長壯大,凝結著作者、讀者的閃光智慧,浸透著業界同仁的涔涔汗水。在此,我們謹對關心和支持《收藏界》的讀者、作者、學者,以及各級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收藏界》的十二年,見證了我國收藏行業的飛速發展。十二年來,我國業內的重要事件都在《收藏界》得到了反映。《收藏界》力求站在收藏學術前沿,追蹤收藏行業的最新動態,彙集業界研究的最佳成果。《收藏界》緊扣時代脈搏,立足收藏實踐,傳播收藏知識,推介良方妙法,竭誠為收藏愛好者服務。十二年來,我們始終秉承這樣的理念:以誠懇精良的專業精神,嚴謹務實的學術品格,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對社會負責,對作者負責,對讀者負責,與廣大的收藏愛好者為友,以業界專家為師,與千萬業界同仁攜手合作,共同推進收藏事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內容是雜誌的生命,而自《收藏界》創刊以來,一些具有強烈衝擊力的文章,如《藝術品拍賣迭創天價發燒藏市是不是最後的瘋狂?》《文物鑒定行業遭遇信任危機誰來為文物鑒定正名》《“投資時代”如何規避書畫收藏風險?》《“名表門”收藏背後的尷尬》《藝術品市場:寒冬後,暖春還遠嗎?》《遏製藝拍市場贗品泛濫組建“拍監會”勢在必行》等文章在業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應,並為各類媒體競相轉載,而“相約博物館”、“藏書論畫”、“鑒·辨·賞”、“博物館巡禮”、“天下藏識”、“老董泉苑”、“玩玉·鑒玉”、“說瓷賞陶”等欄目的設立凸顯了這份月刊的專業特質,使其在收藏類媒體獨樹一幟;每月一期的“藏界資訊”為讀者提供了即時的收藏領域的全球視野。
在辦刊的十二年中,我們始終圍繞著“專業、實用”的辦刊理念,以嚴謹的行文,在保持專業水準的基礎上,直擊行業弊端。這其中,《“藝術品股票”橫空出世誰是最後的傻瓜?》《“漢代”玉凳:雅賄、洗錢、輪盤賭?—揭開天價藝術品秘密》《“齊家玉”之謎誰來破解?》等一係列文章都可以視為典範代表;《警惕!假“黃胄”充斥市場》《真耶?幻耶?—談談傅抱石一揭為二的畫》《名家刻銅墨盒贗品何其多》《假作真時真亦假新添紋飾露端倪—“大官”款碗真偽辨》《“專家”不要給市場添亂》則大膽揭露了收藏市場之亂相;《為中國書畫市場暴漲、井噴、飄紅的“病灶”開一劑良方》《民間博物館路在何方?》為業界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性建議。
收藏的天空廣袤無垠,收藏的領域博大精深。《收藏界》的十二年,在某些方麵或許是創造了收藏期刊的曆史,但是麵對收藏這門學科的不斷發展與創新,麵對競爭激烈的期刊市場,我們深感責任之重大。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這十二年風雨兼程,汗水釀成美酒。酒酣胸膽,我們又將上路,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