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1972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第十七屆會議.並於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後來又根據該公約設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定期遴選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自然的,文化的遺產,將其定為需要得到重點保護的”世界遺產”,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02年底,全球登錄的世界遺產已有730處.這些遺產分布在世界125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遺產包含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它們或者是自然形成的,或者是當今人類及其先輩創造的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前者如中國被譽為“童話世界”、“夢幻仙境”的九寨溝,加拿大的落基山脈國家公園群,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穀,英國安特裏姆郡北海岸的“巨人之路”,澳大利亞的大堡礁,非洲最大的瀑布維多利亞瀑布,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等等;後者如中國的萬裏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布達拉宮,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埃及的金字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秘魯神秘的納斯卡巨畫,希臘的雅典衛城,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俄羅斯的克裏姆林宮和莫斯科紅場,等等。前者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後者則是人類自身的傑出創造,體現著人類的思想情感、精神風貌和智慧才情,印證了人類一步步穿越曆史的足跡。另外,被世界各國專家接受的遺產形式還有兼具自然和文化兩方麵因素的雙重遺產或稱其為複合遺產,比如希臘的曼代奧拉地區、土耳其的卡帕多希亞石窟建築和格雷梅國家公園就是複合遺產。除此而外,還有瀕危遺產和負麵遺產的說法瀕危遺產如大家熟知的柬埔寨吳哥窟、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等,負麵遺產如日本廣島和平紀念館、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等。瀕危遺產包含豐富的教育功能和環保啟示,教育人類要善待這些珍貴財富;負麵遺產則讓人們記住戰爭的殘酷和對人類滅絕的恐怖,極具警示意義。

截至現在,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遺產委員會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了,在這三十多年裏,世界遺產引起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乃至普通民眾的關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和文化景觀能夠登錄世界遺產,就說明該景觀具個性色彩.在人類曆史和世界範圍內具有典型的意義。了解這些世界遺產對於了解這些國家和地區獨特的自然風貌、民族風情、社會曆史、建築藝術、價值觀念.文化內涵等具有窺斑知豹的作用。能夠名列《世界遺產名錄》,對於遺產所在國家和地區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榮耀,這表示著世界對於該國家和地區自然和文化遺產價值的承認和重視,使遺產所在地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機會大為增加:使遺產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觀得到更好的保護。

進而,世界遺產還將成為一種文化和經濟的品牌,給遺產所在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登錄為世界遺產與拓展第三產業將會產生直接的聯係.它將帶動旅遊業的勃興。旅遊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產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和文化景觀,一旦登錄《世界遺產名錄》,其知名度便會陡然增強,從而成為世界旅遊的熱點。我國黃山、平遙古城、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猛增,旅遊業收入獲得極大攀升的事實,為此提供了極好的佐證。

世界文化,源遠流長,全球自然,蔚為壯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對每處世界遺產的地理位置、曆史背景,科學意義、文化價值、遺產特色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說明,並配以精美的圖片,運用圖像語言對每處遺產進行全方位的解析,大到整個景區的風貌,小至每處遺產有個性特征的局部細節,巨細無遺。在圖片的選擇和運用上,本書一求真,二求美,力求做到對每處遺產的真實性再現和觀賞性描繪二者的統一使讀者在展卷之時,獲得親曆其境的真實感受和欣賞美景的閱讀快感。特別要說明的是,要做到真與美的統一殊為不易,如在對有些遺產進行圖片解析的過程中,我們寧求其真,而不去做藝術化的處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真正美的東西在於它的真中。這一點,應該得到讀者的認可。

2003年7月4日,從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消息,我國的明孝陵和十三陵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展項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處雲南的三江並流自然景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能於本書即將出版之際,得到這個消息,我們深以為幸,特將這兩處世界遺產錄入本書,以饗讀者。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國內外的有關專家、學者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至於本書的疏漏和錯誤之處,請有關專家、學者以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備再版之時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