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庫”這個詞現在到處可。實際上中國古代並沒有這個詞,卻有與之相反的“武庫”,而且用它形容“文”,以比喻一個人的學識才具和文章風采。晉朝有“左傳癖”的杜預因遠見卓識、精明幹練被譽為“杜武庫”;寫《崇有論》的裴頠由於博學稽古,人稱“武庫”,言其胸中“五兵縱橫”。由此,產生了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武庫”蘊涵豐富,地位重要。兩漢、魏晉等朝的武庫都在皇宮之側,宮城之中。無怪人們把“武庫”視為學問、才能、技藝的象征。但“武庫”一詞畢竟已成過去,如本叢書名曰《學人武庫》,不僅滑稽可笑,也有自吹自擂之嫌,令人聯想到裝滿了刀槍劍戟的兵器庫,甚至會想到那可以毀滅地球幾次的核武庫。
“文庫”相對“武庫”來說是無足輕重的。但與以分裂人群、甚至分裂地球為目的的“武庫”不同,“文庫”是聯係人群的,其長遠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具有完整的精神的地球。當前流行的“文庫”一詞,大約是舶來品。本世紀初,日本就有《立川文庫》、《新潮文庫》等問世,後又誕生了著名的《岩波文庫》。風氣傳人中國,則有了《萬有文庫》之類。這些文庫的編輯大都以普及學術為目的,為人提供從內容到價格都易於接受的書籍,使讀者能更廣泛地接受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融彙了全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文化的文明才會提供使人們聚合在一起的條件。從這點上來說,自有人類以來,先聖時賢創造的所有的精神財富就是一個大“文庫”。
我們編纂這套叢書的目的也是營造儲存精神文化的倉庫。雖然它還遠不能與那些無所不包的“大文庫”相比,但以涉及問題的廣泛和外觀的樸素,在編輯立意上是與“大文庫”有一致之處的。在這座“文庫”中,我們要把一些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大家所樂於接受的形式儲存進去並推薦給廣大讀者。
以讀書、寫字、搞考證、做論著為職業的人們,麵對人生、涉足社會、融合自然時自有其感受。這些感受每每和其所從事的專業研究有所關聯,所謂“三句話不離本行”者也。因此本“文庫”所收雖為隨筆、小品性質,但卻帶有一定的學術性,也可稱之為學術隨筆、小品、短論。可以使讀者在閱讀這些短小輕鬆、通俗流暢而富於趣味的文章時,受到學術的熏陶,獲得一定的知識。這種工作也是我們的前輩學者所不棄且非常重視的。如梁啟超、魯迅、胡適、顧頡剛、聞一多、吳晗、鄧拓等人創作的學術隨筆,往往比他們的專著影響更大、更深遠。前輩學人的優良傳統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
本叢書第一輯的作者有從事文學、戲曲、文化、風俗、美學、美術史、曆史、經濟、社會學、哲學、建築學、飲食文化以及在國內剛興起的農民社會學研究的。這些學人在作品中既傳播了知識,也闡明了學理。我們的編纂原則是在不違反黨的基本方針的前提下,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有物”指能闡明某個學理或生活準則;“有味”指寫的生動、覃覃有味,讀之令人忘倦。當然,要真正做到這兩點很不易,但它是我們奮力以求的。
我們希望本叢書能像春天無聲的細雨般去滋潤渴望新知的心田。“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似乎比“騰蛟起鳳”“紫電清霜”更美麗,更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