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忘卻的記憶(1 / 3)

自從文字紀事以來,可考與不可考的曆史便一同構成了人類文明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之一。曆史具有多元性,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人透過曆史,看到的是不同的故事。正如這部曆史小說所聚焦的晚清時代,熟知或者不熟知這段曆史的人有著不同的觀感,而即使在熟知史實的人們心目中,這段曆史也有著大相徑庭的麵貌。

這是源於這段曆史本身的複雜、翔實與戲劇性。在中國,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們,也知道慈禧太後,知道光緒,知道李鴻章、曾國藩或者是胡雪岩。這些名字及其背後所代表的那些曆史往事,常在不經意間就成為飯桌茶局的談資,更多的則見於繁複重疊的小說、影視劇之中。

但,就像曆史乃是必然性與偶然性不可或缺的綜合構成一樣,它同樣也不可能隻是名人名事的簡單堆疊。

有賴於保存至今的浩如煙海的晚清史料,研究者們能夠從中獲得大量真實且可互相印證的材料,從而為我們還原出更為貼切與真實的曆史。

這是一段怎樣的曆史呢?自然,前言所談及的那些在中國民間津津樂道的人物以及他們所發動、領導的諸如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晚清新政等等重要史事,就如同浩瀚曆史星空中最明亮的幾顆星辰,串起了曆史星河的經緯線。

但是,在他們之外,在那些最為核心的政治事件、軍事鬥爭一旁,還有無數聲名並非如此響亮的人物甚至是普通百姓,還有許多並非那麼膾炙人口的事件甚至是最平淡的瑣事,它們一起將這曆史的如花精鍛細細編織。了解了這些細節,你才能算是真正地褪下了曆史的神秘薄紗,你才能看到那些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場景,你才會真正明白:曆史從何而來。

這就是那些被忘卻的記憶。

這本小說便是以這樣的角度去審視曆史,它不是要危言聳聽,也不是故作驚奇,隻是輕輕地將曆史的真相抄寫在泛黃的紙張上,置於你的桌前。

比如盛宣懷這個人物。他的名聲遠遠趕不上那位得益於高陽先生的小說而以“紅頂商人”聞名於世的胡雪岩。但在曆史的真相中,這位以李鴻章幕僚出身的江蘇人,不僅最後官居一品,成為晚清“皇族內閣”中屈指可數的漢人尚書,並成為左右晚清政局的關鍵人物之一,而且他一手操辦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中國電報,並創辦了交通大學……他數千萬兩白銀的身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晚清首富”,也真正才當得上“官商”二字的評價。

再比如洋務運動的始末。大多數國人隻知道它的發起與最後被判定為失敗的結局。可作為這樣一個持續了數十年,幾乎集中了當時國人所有精英階層心力與財力的運動,其中必然有許多故事可講:延續至今的“招商局”曾經一度是全亞洲最強大的航運集團;後來派生出武漢鋼鐵廠、重慶鋼鐵廠的漢冶萍鐵廠,最初的勘礦曾經遭到士紳的一致反對;由中法之戰導致的中國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機,才是擊敗了包括胡雪岩在內的無數民營資本的核心要害……

諸如此類。這些過去並未走入大眾眼中的人和事,卻能夠勾勒出一個更加清晰、真切的晚清。在1870年到19世紀末的這三十年間,是“同光中興”下的清朝奮發突進的時光,它雖然最終挫敗,卻不乏諸多閃亮的光芒。那時的上海,儼然已成為遠東第一大都會,股票、銀行、房地產泡沫……如今我們熟知的資本大戲在100多年前的黃浦江邊輪番上演。那時的京津,宮廷爭鬥還未發展成蕭牆之禍,朝廷之內更多是清流與洋務、湘軍與淮軍的派係之鬥,但同樣波譎雲詭錯綜複雜。那時的清國官場,還未淪落到數十年後《官場現形記》中描寫的那樣腐朽不堪,還有一些有振作之心的士人在奔走疾呼身體力行。那時的商場之上,已經出現了代表資本主義發展方向的新興階層,與傳統的商賈分庭抗禮……

是的,這段曆史是如此的鮮活澎湃,而並非我們傳統印象中晚清五十年的死水一潭。而又正因為它的鮮活澎湃,注定了任何一部小說,哪怕煌煌百萬言,也無法道盡其中的曲折細微。

所以,正如這部小說的名字一樣,它數十萬字的篇幅關注的,是晚清經濟命脈的發展與“官商”這兩個彼此分離卻又逐漸一統的角色在其中的喜怒哀樂。寫作這部小說,不僅查閱了數之不盡的資料與文檔,更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來思考與清理,這是源於對曆史的敬畏感,對那些真實生活在這段曆史中的人物的尊重。沒有過多的鋪陳,也不會刻意雕飾。隻為了,紀念那些被忘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