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FC,手機喜刷刷等9則(1 / 2)

NFC,手機喜刷刷等9則

媒體縱覽

NFC,手機喜刷刷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快速發展,我們已經習慣了手機上的攝像頭、GPS、Wi-Fi等設備帶來的便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手機的標配功能描述中多出了“NFC”這一項。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它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的點對點數據傳輸,在10厘米的範圍內交換數據。

與藍牙、Wi-Fi等技術不同,同屬無線通信的NFC,其突出特點為近距離的通信,在安全性、私密性方麵有天生優勢。同時,它操作簡單、支持觸控、耗電量小,與手機等便攜設備的應用場景非常匹配。作為低成本的簡化物聯網無線裝置方案,NFC也被廣泛應用在筆記本、打印機、音箱、相機、洗衣機、空調、電視等設備上。(來源:《科學世界》2013年第8期)

有病共患難,不隻禽流感

在人類演化的大部分時期,傳染病並不是個大問題。如今,人們知道帶來傳染病的“病原體”,是病毒、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它們有些通過呼吸道被吸入體內,有些隨蚊蟲叮咬進入血液,還有些則經由皮膚、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疾病。像禽流感這樣,會在人與動物間相互傳染的疾病,就被稱為“人與動物共患病”。

這種“人與動物共患病”的現象普遍存在:鳥類與人(如禽流感等),家畜與人(豬流感、炭疽、地中海熱等),狗、貓與人(狂犬病、貓癬等),鼠與人(鼠疫、鼠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這些疾病雖被“共患”,但對人和動物的危害未必等同。例如今年暴發的“H7N9”禽流感,對鳥類危害不大,人得了則可能喪命。

病原體在跨物種傳播的過程中,還可能會變異,變得更頑強、更致命,一再卷土重來。對此動物隻能聽天由命,而人類卻可以去了解這些病原體,摸索出治療、預防它們的辦法。(來源:《博物》2013年第7期)

萬米高空細菌多

地球的上層大氣溫度接近冰點,氧氣幾乎為零,還時刻充斥著大量紫外線輻射——顯然不是一個生活的好地方。喬治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搭乘NASA的噴氣式飛機在一萬米高空通過過濾器收集了一些顆粒,結果令人吃驚:有20%原本被認為是灰塵或其他物體的微粒都是活的生命,有數以10億計的細菌在那裏繁榮昌盛,地球看起來仿佛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細菌泡之中。

雖然尚不知道細菌出現在高空的原因,但它們很可能是大氣實現功能所不可或缺的。而且與其他微粒一樣,細菌可能會通過造雲來影響天氣模式。當然也可能從地球的一個角落向另一個角落傳播疾病。俄勒岡大學的微生物生態學家Ann Womack說,假如我們能最終確定細菌在大氣中的角色,科學家就有可能通過生物工程改造細菌,使其能夠將溫室氣體分解成其他低害成分,從而最終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來源:《科技新時代》2013年第7期)

裸鼴鼠抗癌能力揭秘

裸鼴鼠引人矚目之處在於它們壽命極長,同時對癌症幾乎有完全的抵抗力。現在,一個新穎的糖胺多糖變體被發現是它們抗癌能力的一個關鍵貢獻因素。該變體使這種動物具有在地下生活所需的結實而柔和的皮膚。透明質酸是細胞外基質的一個普遍成分。科學家們發現,裸鼴鼠成纖維細胞的培養介質會因一種粘稠物質的積累而變得有粘性,同時他們還識別出該物質是一種“高分子量透明質酸”(HMM-HA),比小鼠和人類的相應物質大5倍。它因透明質酸酶活性低以及一種獨特形式的“透明質酸合成酶-2”的存在而在裸鼴鼠組織中積累。HMM-HA通過CD44受體發揮作用,HMM-HA的清除使得裸鼴鼠細胞更易發生變形。這種不同尋常的抗癌形式為研究抗癌及壽命延長策略提供了潛在的新途徑。(來源:《自然》總第7458期,2013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