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黃石公三略》亦稱《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共3800餘字。《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大約成書於西漢末年,舊題黃石公撰。據考,《三略》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為兩漢時期唯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完整兵學著作,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曆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北宋元豐年間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經過學者研究,《三略》成書於春秋後兩漢前是無異議的,此書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此書係作者分析了春秋戰國由“亂”而“治”的經驗教訓後,站在曆史大統一的角度,嚴肅而認真的思考。作者抓住了當時人心思穩的社會大趨勢,深謀遠慮,將自己的真知灼見形成文字。可以說,《三略》是現實經驗教訓的總結。因此,書中的治國整軍方略,已不僅僅局限於講軍事謀略和手段,它也是一部專論戰略的兵書。

二、此書借鑒了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權、術、勢,墨家的尚賢兼愛,道家的重柔等諸家思想,甚至還有讖諱之說。其治國整軍的思想,較之於前代的兵書著作更具全局性、係統性。

三、《三略》大量引用古代兵書《軍讖》《軍勢》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為後人保留了這兩部已佚兵書的部分精華。

《上略》通過對“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的分析,論述了以“柔能製剛,弱能製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戰略思想及其實現方法。《中略》通過“差德性,審權變”,論述君主馭將統眾的謀略。《下略》主要內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進一步論述治軍統軍的原則。

該書的主要政治觀點和軍事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前瞻性的戰略思想。書中通過對社會和戰爭的深入觀察,既承認戰爭有很強的破壞性,是不祥之器;又認識到戰爭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它而自行消滅。“聖王”不得已而用之,目的是用戰爭“誅暴討亂”,救民於水火,而這樣的戰爭是符合“天道”的。書中指出君主有“德”是國家大治的重要前提。明確指出當政應避免“十禍”,重視收攬人心,“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誌於眾”。書中又提出“釋遠謀近”的戰略主張,國家治理應興“佚政”,棄“勞政”,就是放棄勞民傷財以擴張領土的對外征伐,圖治國內,內修政理,這樣就能“佚而有終”。主張不要違誤農時,要減輕賦稅徭役等。

2.人本性的治軍思想。書中主張恩威並重,賞罰必信。強調將帥要施恩於士卒,又要求嚴明法令,樹立將帥威權。在將帥修養方麵,提出“慮、勇、動、怒”是為將的明誡。要求將帥“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以身先人”,做出表率。在將帥的選拔使用上,反對任人唯親,主張任人唯賢,認為“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書中強調重視軍隊的內部風氣和導向,強調與眾“同好”,與眾“同惡”,隻有這樣才能萬眾一心、克敵製勝。

3.具有樸素辯證法的用兵思想。書中認識到社會在向前發展、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規律,因此治國要因時而變,作戰要依據敵情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計劃和行動。主張強弱並舉、剛柔相濟,認為“柔”而適中是美德,“剛”而失中是禍害,“弱”而有德會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強”而不仁會受到人們的怨恨和攻擊。它還注意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和統一,提出了“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思想。

《三略》既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政治謀略著作,其中的用兵計謀、治軍謀略對當今的社會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此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並致謝。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不足之處,請廣大專家和讀者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