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物就是性變態?
愛·青春
作者:朱建平
小A是名高中生,性格內向,善於思考,讀書從沒讓父母操過心。隨著高考的臨近,小A卻遇到了難以啟齒的困惑,讓他心神不寧。原來,最近他總喜歡偷偷地把幾件母親的內衣藏在自己衣櫃裏,晚上睡覺時趁父母不注意,塞到內褲裏手淫。每次這樣做之後,他都有種前所未有的釋放感,可又隱約覺得有些羞愧。他聽人說,這種情況是戀物癖,屬於性變態。這讓小A感到萬分擔憂,難道自己真的成了性變態?
戀物癖被認為是一種性變態,患者大多為男性。戀物癖患者對異性的身體或性器官沒有興趣,而把興趣集中在異性的內衣、內褲等物件上,通過這些物件得到性興奮,同時伴以手淫來獲得性滿足。
說到戀物癖,就不得不提到戀物現象。戀物現象並不等同於戀物癖,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對異性本身,特別是異性生殖器有正常的性生理反應,而後者則沒有。
那麼,什麼是戀物現象呢?
戀物現象容易出現於青春期。隨著性發育,青春期男性的性欲望會逐漸增加,渴望親近異性。但是社會習俗、法律法規等,約束了他們的行為。再加上學習緊張等心理壓力,他們就會被迫轉而對女性的內衣褲等物品產生興趣,以此來代替兩性關係,獲得性滿足。因此,小A的行為極可能隻是變相的性欲發泄,並不屬於戀物癖。
戀物現象通常不會長久存在,在當事人進入與異性戀愛,繼而步入婚姻階段後就會自動消失,但戀物癖較難自行改變。戀物癖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大多是因為某次特定場景或是其他刺激形成的。一般來說,戀物的心理成因有以下3個方麵:
心理上的固定陰影
不少戀物者最初的性興奮出現時,是與某種物品偶然聯係在一起的,經過幾次反複之後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有時,一次深刻的印象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固定印跡。這類情況大多出現在青春期,與環境或某種經曆有關。
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初、高中階段,青少年性生理已經發育成熟,但男女生之間接觸較少,這樣便使一些青少年將自身的性衝動轉向一些異性的象征物。起初,他們或許是偶然得到異性的物品,性興奮也是偶然引起的,但經過幾次反複之後便容易成為一種習慣。
性心理發育異常
有些男孩不能隨心接觸女性,心生不平,產生報複行為,因而偷藏女性的衣物等讓對方著急與難受,以獲得一種替代性的心理滿足;還有些男生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生殖器及其功能感到憂慮,從而去尋求較安全、較容易獲得的性行為對象,進而把女性的貼身物品、飾物或身體的某一部分當作性幻想的對象,以緩解內心的不安。
此外,性知識缺乏、個性孤僻、社交能力差等都可能造成戀物行為。
而戀物癖,至今沒有特別顯著的治療方案,大多采取的是以下幾種心理治療法。
認知領悟療法
當有戀物意念時,我們不妨這樣告誡自己:性愛關係隻能發生在人與人之間,戀物是一種不成熟的性心理表現,是十分幼稚和愚蠢的。當認知成為了一種習慣性思考的時候,戀物行為自然就會減少很多。
厭惡療法
每當戀物意念產生時,我們要盡可能地去回想過去由於戀物受到的鄙視、厭惡、責備等,想到戀物行為將對個人前途、家庭及後代產生負麵的影響,不斷激發起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感。堅持一段時間,就可能對戀物產生厭惡感。
脫敏療法
我們可以找個自己信任的人陪伴,經常到商店賣女性用品的地方轉一轉,讓自己見多不怪,就可能逐步控製自己的欲念。
無論是短暫的戀物現象,還是較難改變的戀物癖,及時進行適當的心理幹預都是必要的。即使戀物現象能隨著戀愛、結婚而改變,但從青春期到成年還有較長的時間,青少年本身對自己不同於常人的行為會有心理壓力,影響身心健康。
所以,青少年如果確實受戀物情節困擾的,可以請教心理谘詢師,必要時也可以到醫院進行治療,避免病情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