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科學家還在設計開發一款能夠引導野生魚類遠離危害的機器人。結合眾多的實驗數據,波爾菲利發現,當塑料魚類機器人根據水的流速,以合適的頻率“擺尾”時,相同種類的魚群會緊隨其後。“這是因為它們‘獲得了一種流體力學上的優勢’,意味著可以以更少的能量消耗在水中遊動。”由此可見,在魚群中也存在著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隻要機器人能夠借助科學的力量,以更高效的方式模仿魚類遊動,那麼它就能成為野生魚群的領導者。這項研究將為野生魚群提供巨大的幫助,比如帶領它們逃離石油泄漏的區域等。
現在科學家還在設想,讓多個機器人同時“潛伏”到魚群中,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協調工作,影響並控製魚群的行為。為此,這些機器人還必須“學會”如何溝通和交流。但在眼下,波爾菲利的最新研究項目是要讓魚類機器人同那個蟑螂機器人一樣,引導目標動物種群對棲息地做出選擇。
與蜂共舞
當然,全力研究動物機器人的科學家遠不止上述幾位,來自奧地利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的動物學家托馬斯·斯米切爾(Thomas Schmichael)便在開發一組蜜蜂機器人。這些仍處於試驗階段的機器人,不僅體態輕盈,還能振動,並產生熱量和電磁場,而這些動態信息則能夠刺激和影響蜜蜂的行為。研究人員表示,通過這些方式的結合使用,機器人能夠引導所有的蜜蜂聚集在某個特定位置上。斯米切爾說:“隻要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完成其他許多任務,例如將1個蜂群分為2個或者4個蜂群,或操縱蜂群的活動範圍等。不過,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養蜂人可以在蜂箱裏安裝上這種機器人,並用它來引導蜜蜂增加外出授粉的次數。”
此外,科學家還在利用機器人操縱“保育工蜂”更好地照料蜜蜂的幼蟲。眾所周知,蜜蜂幼蟲有一定的死亡率,但如果能夠利用機器人來控製保育工蜂的行為,那麼幼蟲的存活率就會提高,蜂群也就能擴大,而我們的糧食作物也就有了更多的授粉者。
除了通過振動、熱量和電磁場的方式控製蜜蜂的行為外,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The Free University Berlin in Germany)的研究人員還製造出了一種能夠學習並表演“搖擺舞”的蜜蜂機器人。這種舞蹈是蜜蜂的本能,它們以此來交流食物來源等信息。隻要稍加改進,這種蜜蜂機器人就可以引導真正的蜜蜂飛向某個特定位置。
其實,相較於人類製造的蜜蜂機器人,大自然早就有植物學會了偽裝成蜜蜂,控製它們行為的情況。畢竟對於植物來說,蜜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能夠掌握這一技能,種群的繁育能力便會大大增加。例如,某些蘭花為了誘騙雄性蜜蜂來給它們授粉,會將花瓣偽裝成雌性蜜蜂的模樣。但相比之下,製造機器人顯然對蜜蜂們更具親和力。
誰能想象,一個小小的微型機器人就有可能讓一些物種的種群數量激增,甚至讓它們改變天生習性。如果將來有一天,人類真的能讓機器人與生物“結盟”,讓這項技術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得到應用,那麼我們就可以讓機器人來管理牲畜、防治害蟲、保護野生動物……地球是否會因此變得更加美好,我們不得而知,但動物朋友們,請為機器人的接管做好準備吧!不過,也許它們根本不會意識到機器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