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戰前運籌(1)(1 /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頑固堅持獨裁的方針,采取假和談,真備戰,一邊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商和平建國大計”。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中共中央對形勢的發展作出了清醒的估計。要求八路軍、新四軍集中力量擴大解放區,組織強大的野戰軍,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隊,堅決、徹底、於淨、全部消滅之。

一、中共中央五大書記縱論東北形勢,達成共識:利用國民黨軍內部矛盾,瓦解敵人,實行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並重方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國民黨政府不顧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強烈願望,依仗美國政府的支持,頑固堅持獨裁的方針,妄圖以內戰手段,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和人民政權,建立蔣介石集團的一統天下,繼續把中國人民拖入黑暗的痛苦的深淵。

人民反對內戰,中國共產黨反對內戰,各民主黨派反對內戰,國民黨內一部分開明人士也不讚成內戰。蔣介石一心要打內戰,可是,他發動全麵內戰的準備工作需要時間,於是,欺騙全國人民,采取兩手策略:一手是假和平,邀請共產黨舉行和談,妄圖以“溶共”方式吞並人民武裝,取消解放區民主政權;一手是真備戰,加緊調兵遣將,向解放區推進,對解放區實行分割包圍。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給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連發三次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商和平建國大計”。29日國共兩黨開始談判。但就在談判開始第—天,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下令印發了蔣介石在1933年“圍剿”紅軍時編寫的《剿匪手本》。不久,蔣介石發布密今,進攻解放區,調運兵力沿嚴綏、同蒲、津浦鐵路向解放區大舉進攻,妄圖奪取華北戰略要地,打開進入東北通道,占領全東北。

中國共產黨抱著一片和平成意,由毛澤東、周恩來等於8月28日飛赴重慶,同國民黨政府當局談判。經過43天曲折複雜的鬥爭,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亦稱《雙十協定》)。《紀要》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但在軍隊整編與解放區政權兩個根本性問題上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中共中央對形勢的發展作出了清醒的估計。一方麵從人民的願望出發,高舉和平、民主、團結的旗幟,為爭取實現國內和平而堅決鬥爭;另一方麵對全麵內戰的危險保持了高度警惕,一再告誡全黨全軍,對蔣介石不應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要把一切工作的立足點放在國民黨背信棄義大打內戰的基礎上。要求八路軍、新四軍集中力量迫使日偽軍投降,從日偽軍手中奪取一切可以奪取的城鎮和交通要道,擴大解放區,特別是要大力爭取和發展東北,要求各解放區迅速實行戰略轉變,組織強大的野戰軍,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隊,堅決、徹底、於淨、全部消滅之。

東北是國共兩黨爭奪最激烈的地區。這一地區幅貝廣闊,土地肥沃,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部,麵積130萬平方公裏,人口3800萬。有鋼、鐵、煤、木材、黃金等豐富資源。有冶金、紡織、機械製造等工業。有鐵路、公路和水上的便利交通。東北地區是中國現代工業較發達地區。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以不抵抗政策,將東北地區送給日本侵略者。在東北被日寇鐵蹄蹂躪的14年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聯軍,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為了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聯政府遵照雅爾塔協定,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8月9日,蘇聯紅軍分三路出兵中國東北,迅速擊潰了日本關東軍。為配合蘇軍對日作戰並收複東北,抗聯派出大批人員隨蘇軍行動,擔任偵察和作戰任務,並將在中,蘇邊境整訓人員分別派往東北57個大中城巾,在一部分原地堅持的抗聯部隊配合下,先機控製戰略要點,為東北解放和收複取得先機有利的條件。

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8月10日、11日,朱德總司令連續發出7道命令,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軍隊立即向日偽軍發起最後攻擊。按照中央指示和朱總司令命令,冀熱遼李運昌所部向遼吉進發;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向熱河、遼寧進發;萬毅所部由山東現地向遼寧進發。冀熱遼軍區,地跨長城內外,受命進軍東北,具有天時地利優勢,最先進入東北,解放了山海關、錦州、遼陽、鞍山。14日下午,李運昌率冀熱遼指揮所進入沈陽。冀熱遼部隊先機進入東北,為我軍後續部隊進軍東北,創造了便利條件。在中共中央統一號令下,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從各解放區開往東北,有的徒步,有的渡海,克服了時間緊迫、路途遙遠、時近寒冬、衣單被薄、水土不服、醫藥匱乏、供給不足等種種艱難困苦,勝利完成進軍東北的任務。先後進入東北部隊10萬人,地方幹部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