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清朝(2)(1 / 3)

著名思想家顧炎武

顧炎武,號亭林,江蘇昆山人,出生於公元1613年,學者們都叫他亭林先生。顧炎武的家庭是江蘇有名的四大富戶之一,又是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從他的高祖到他的父親,祖孫五代都作過明朝的大官。顧炎武的養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教養學識的婦女。她還沒結婚,丈夫就死了,後來抱養顧炎武做兒子,決心要將他培養成人。

顧炎武小時學習非常勤奮。3歲的時候,養母就親自教他讀書,給他講古代英雄的故事。10歲時,開始跟隨祖父學孫子、吳起的兵法著作以及《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曆史書籍,14歲就考中了秀才,正是“少年得誌”。

顧炎武不僅專心學習,還關心國家大事,他參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學團體“複社”,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明朝滅亡以後,顧炎武接受了福王的邀請,到南京擔任兵部司務,可是不到一年福王政權也滅亡了。顧炎武滿懷亡國之恨,回到家鄉組織義軍抗擊清軍。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顧炎武率義軍苦戰了四個晝夜,因對方力量過於懸殊而失敗了。養母王氏聞訊之後,深為國家前途擔憂,自此粒米不進,絕食而死。臨終前還囑咐顧炎武說:“我雖然是個婦道人家,也有愛國的思想;你千萬不要忘記亡國的恥辱,不要當異族的臣子,要牢記先祖的遺訓,那樣我死也瞑目了。”顧炎武將養母的遺訓深深地銘刻在心中,決心抗清到底。

顧炎武安葬母親後,立即與唐王政權聯係,籌劃聯合組織力量抗擊清軍。不料這件事走漏了風聲,被人告發到清朝,顧炎武因此被關進了監獄。後來,他的幾位好朋友經過多方努力,才設法把他搭救出來。

顧炎武在家中沒法呆下去了,隻好背井離鄉,開始了旅居生活。顧炎武注重將學到的書本知識與實際聯係起來。他從明朝滅亡的慘痛曆史教訓中,深感必須要尋找社會興亡的真正原因和曆史規律。

45歲時,顧炎武帶著兩匹馬,輪流騎坐,還有兩匹騾子馱著必備的圖書,走上了深入社會調查研究的道路。他先後遊曆了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凡是名山大川,天險要塞,他都要親自登攀,詳細考察。到了山海關、居庸關、古北口、薊州、昌黎等戰略要地,他都親自來到當地的老農和退伍的老兵家,聽他們介紹情況向他們詳細詢問地形、地勢和風土人情。遇到與書本記載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反複勘對,校正書本的錯誤。遇到古碑遺跡,他總是設法越過荊棘和野草,有時幹脆就手足並用,爬到碑前,擦去碑上的斑蘚青苔,仔細辯認誦讀,將它摹拓下來。

在長期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顧炎武提出“務農積穀”、“守邊備塞”的戰略思想,提倡國家要加強邊防力量,要關心邊境人民的疾苦,設法使他們生活富裕起來。

顧炎武身體力行,從來不“紙上談兵”。他每到一處考察,凡是能辦到的,總是親自去辦。他看到北方豐富的水利資源被白白浪費了,深感惋惜,就計劃把南方的水車、水碾、水磨引進過來,還寫信邀請南方的朋友來邊塞一同實現這些計劃。他到一處住下來,看到可開墾的荒地,就與當地農民一起挖地,種植五穀,深得農民的欽佩。

顧炎武為人直率,同時又謙虛好學。周圍人都喜歡與他在一起交談,他遇到不懂和有疑問的問題,虛心向有經驗的老者請教,積累了豐富廣博的知識。很快他的名字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傳開了。

顧炎武在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中,著述甚豐。他完成了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的對治國安邦方略的研究,寫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這兩部書不但是研究民生利弊的專著,而且是清初地誌學上的重要著作。《肇域誌》一百卷,專門論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天五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二百萬字,專門論述地方利弊和經濟的發展。凡是有關河流水道、農田水利、工礦資源、交通運輸、戶口田賦、兵防徭役等情況,他都作了詳細的記述。

顧炎武又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他認為宇宙是物質構成的,強調要從具體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對主觀空想。他還積極主張進行政治經濟改革。除此以外,顧炎武在音韻學、考據學、訓詁學、曆史學等方麵,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著述。

他晚年時,清王朝對待漢族知識分子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康熙帝為了籠絡漢族的知識分子,下令叫各地舉薦著名學者。顧炎武那時已是名聞天下,有人舉薦他,都被他嚴詞拒絕了。

顧炎武從45歲離家出走,整整在外漂泊了25年。晚年才定居在陝西華陽縣,授徒講學。公元1682年,顧炎武在旅經山西曲沃時,不幸患病,與世長辭。

曹雪芹與《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小說,他的作者是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間的作家曹雪芹,續作者為高鶚。曹雪芹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

曹雪芹(1715?—1763?),名,字夢阮,號雪芹。其先世本是漢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內務府“包衣”,也就是皇室的“家奴”。這就確定了曹家的特殊的社會地位:一方麵是家奴;另一方麵,因為是皇室的家奴,所以與皇帝的關係還非常密切。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曾經做過康熙皇帝的乳母,康熙對曹家就特別的信任。1663年,清政府設置“江寧織造”,這是一個負責為皇家提供紡織物的衙門。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始任江寧織造,自此,曹家三代四人連任不斷。由於康熙對曹家的信任,曹家幾代江寧織造,除負責織造工作之外,還有特殊的使命,即作為皇帝的心腹和耳目密切監視著江南的情況,大則官吏、人民的動向,小則物價、氣候和變化,一律直接奏明皇帝。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江寧織造時間最長,最受康熙信任。康熙6次南巡,有4次在江寧織造府駐留,並由曹寅接駕,使得曹家門庭生輝。當時的曹家榮華富貴俱全,盛極江南,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史、王、薛四府,實際上就是曹家等封建豪門的化身。

曹寅是當時的“名士”,能寫詩、詞、戲曲,又是有名的藏書家,著名的《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這樣的家庭傳統對培養曹雪芹的文學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曹寅死後,曹喁、曹俯相繼承襲職位,曹雪芹大概就是曹俯之子。其時清宮廷內部鬥爭異常激烈,雍正五年(1727),曹俯因“行為不端”被株連,獲罪落職,家產被抄。曹家被抄時,曹雪芹剛好13歲。少年時代的經曆,對曹雪芹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曹家被抄後,地位一落千丈。曹雪芹跟著父親遷居到北京。乾隆即位後,曹家的地位略有好轉。但四五年後,一場重大的政治風波,使曹家徹底敗落了。曹雪芹從此由貴族公子淪為窮困的小市民。

曹雪芹經曆了家勢盛衰巨變,備嚐人間冷暖。成年後,他流落到北京西山腳下居住,生活非常貧困。他住在一條“滿徑蓬蒿”的“僻巷”內,一家人常常靠喝粥過日子。有時,他想喝點酒,也沒有錢去買,隻得向酒店賒帳,常常受到當權的豪富貴人的“白眼”相待。曹雪芹身處厄境,卻不事權貴。他心胸坦蕩,喜酒健談。曹雪芹就是在貧困的條件下,靠寫文章、作畫和行醫度日。這也使他有更多的機會與普通勞動者接觸,擴大了他的創作視野。

一年除夕,一個名叫於叔度的跛足貧民向曹雪芹述苦:“我家斷糧3天,現在又是寒冬臘月,我是借貸無門啊!我的孩子整天拉著我的衣服,跪在我膝下,又凍又餓,哭叫不休。唉,我是求死無路啊!”曹雪芹對於叔度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便和於叔度商量謀生的辦法。於叔度告訴曹雪芹:“我見到有貴公子買隻風箏就拿出數十金來。如果我能做風箏去賣,倒可以養活我一家幾個月了。”多才多藝的曹雪芹就教於叔度紮風箏,解決了他的生活問題。後來,曹雪芹還專門寫了一本《南鷂北鳶考工誌》,專門介紹怎樣繪紮風箏。他在這本書的“序”中說:“我寫書的目的是為殘廢而生活無著的貧民得到一個謀生的機會!”

曹雪芹在貧困中,增強了對封建製度黑暗、殘酷、虛偽和必然崩潰的命運的認識,增加了他對受官府貴族欺淩壓迫的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他提筆寫小說,立誌要把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對人生的獨特見解以及對社會時代的強烈批判表達出來。盡管他家經常喝粥斷糧,但他仍然在作畫出賣、與人暢談、訪問疾苦的餘暇,伏案疾書,夜以繼日地寫作《紅樓夢》。曹雪芹以“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艱辛勞動,終於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京師流行天花病,曹雪芹非常寵愛的獨生子也因患天花病而死去了。貧困交加的曹雪芹日夜思念兒子,經常痛哭,自己的病也加重了。這年的除夕,他終於“淚幹而逝”,離開了這個世界。終年才48歲。他家裏除留下一個年輕的妻子和幾束書稿外,分文沒有。他的好友們湊了點錢才把他草草入土安葬了。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曹雪芹在世時,即以抄本流傳。由於80回以後的文稿,在流傳、借閱中“迷失”,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僅以80回流傳。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2年),高鶚把自己續寫的後40回和經他作了改動的前80回合在一起,由程偉元以活版印行。於是世上才有120回的《紅樓夢》。《紅樓夢》在思想深度和藝術成就上達到的水平,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紅樓夢》所描寫的不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愛情故事,而是寫貴族青年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和婚姻悲劇。小說的巨大的社會意義,在於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寫這個愛情悲劇,而是以這個戀愛、婚姻悲劇為中心,寫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其中又以賈府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將崩潰的封建製度作了有力的批判。

正是由於這種偉大的價值,200年來,《紅樓夢》廣泛流傳,以至於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紅學”研究作為一門專門學問。《紅樓夢》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閱讀。

神州盛世

康熙帝繼位後,雖然國內大局已定,仍麵臨數處困難,恢複和發展經濟是穩定政治局麵的重要環節,他在宮廷禦柱上書寫六個字:“三藩、河務、漕運。”三藩平定後,河務就提到日程。如果說土地是農耕民族繁衍的搖籃,那麼水利就是農耕民族生息的源泉。治水修河,成了曆代帝王的心患。康熙十六年康熙帝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負責治理黃河。

靳輔是遼陽人,順治年間入仕,先後擔任編修、安徽巡撫、英武殿學士等職,一向勤勤懇懇,辦事老練。他手下有一幕僚叫陳潢,生長於錢塘江邊,深諳水性,在水利方麵很有經驗。靳輔在陳潢的協助下,用疏導和築壩相結合的辦法,黃河經過他十餘年的治理,大有改觀。康熙帝南巡時,特到黃河視察河務,看到靳輔在各河段修築的減水壩,叮囑道:“減水壩原用以泄水,遇泛濫橫流,安知今日減水壩不為他年之決口?且減水旁流,浸灌民田,當籌劃措置。”靳輔也考慮到減水壩擾民不小,於是便提出開新河的辦法。新開的中河既免減水壩淹民修補之苦,又提高了運輸效率。康熙知道後,對他誇讚不已。

靳輔與陳潢在治黃工程的半途上不幸相繼病逝。後來張鵬翮出任河道總督,又使黃河工程有了生機。康熙四十四年二月九日,康熙第五次南巡,又視察了黃河工程。他看到九裏岡巍巍的大壩,治理得很理想,對張鵬翮非常滿意倍加讚揚,特賜一把康熙親筆提字的小扇,勉勵他努力治河,為國分憂。經十幾年的努力,使經常泛濫的黃河“水歸故道,漕運無阻”,曾幾度汪洋的蘇北七州縣的大麵積土地得以恢複耕種。大運河免受黃河之災,暢通無阻。漕運的恢複,使南北經濟貿易繁榮起來。

康熙帝在位61年,六次南巡,雖說是遊山玩水,以陶冶情趣,舒宮中政務繁忙之苦,但也不忘視察民間的疾苦,了解民情。在太湖遊覽時,對太湖衝刷土地之事,十分關心,了解得十分詳細。然後,責令有關大臣進一步調查,製定出一個具體減免賦稅的政策。

清初的皇帝深深感到明朝滅亡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苛捐雜稅繁多。什麼地、賦、人丁等稅,還有什麼“遼餉”、“剿餉”、“練餉”等名目繁多的軍餉,再加上豪門、惡吏暴征亂派促使農民生活無望,紛紛起來造反,起義烽火越燒越旺,直至明朝滅亡。所以多爾袞進入北京後,首先廢除了明朝一切不合理的苛捐雜稅,對於亂攤亂派的貪官法吏、土豪劣紳予以製裁。康熙帝繼任後,又在原基礎上製定了更係統、更完善、較合理的賦稅製度和征收辦法。同時對因兵禍、天災造成的疾苦,康熙帝還特下旨進行賑濟。

在減免稅收的同時,康熙帝又下令廢除手工業工人的匠籍製度,準許他們自行開業,不再做官府的手工業奴隸。廢除明朝以來的樂戶、惰民等賤民身份,使他們同受良民一樣的待遇。鼓勵農民到邊遠、山區開荒種地。開墾出來的地,歸開墾者所有,政府給發放印信,永準永業。開墾出來的地稅,開始為免稅3年,後又延為免稅6年,個別偏僻之處,免稅10年。對雲貴等地區還允許官府雇工墾荒,邊境駐軍實行屯田。由於措施得當,全國耕地麵積由康熙初年的527萬頃,上升到851萬頃。

康熙帝對工商業也十分重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下令開放海禁,並和日本、朝鮮互通貿易。同時在廣州、寧波等地建立海關,征收關稅。江南紡織業隨著農、商的發展也十分繁榮。由於康熙帝降低了紡織業的稅金,促使紡織業蓬勃發展。

康熙帝在位61年,對外以強兵衛國保疆,對內多實施安撫政策,對有著正統思想的漢人則用儒家思想進行束縛,其政策有六項:

一、崇祀孔子,親往祭典。國子監講授程朱理學。

二、舉“博學鴻詞科”,籠絡漢族名人名士。

三、開館編寫《明史》、《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等書,使文人誌士才有所用,心有所想。

四、六下江南,召見名人雅士,體察民情民風。

五、開千叟宴,召見天下年過65歲以上的官員,以示滿漢一體。

六、科舉考試,恢複八股文,以籠絡士人之心,收羅英才。

由此,帝業始固,社會穩定,邊境安寧,隨著農、工、商的發展,文化藝術也繁榮起來,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戲劇等爭奇鬥豔,這些作品大都是謳歌這一時期的太平景象。著名的戲劇《長生殿》、《桃花扇》,小說《聊齋誌異》等等,雖然有些內容有一定的諷刺與鞭撻,但對清朝的統治還是有利的。這些作品發表後,流行很廣,頗受百姓的喜愛。由此可見,康熙帝功業之顯著,垂於青史,昭然後世。

清朝廷大興文字獄

滿清貴族統治全國以後,一方麵重視、籠絡知識分子,另一方麵又對不利於其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嚴加禁錮,進行思想統治。他們既努力學習漢族文化,又對當時文人的詩詞文章特別注意。隻要從中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就指斥作品影射朝廷,因此大興冤獄有時還株連九族。就連那些刻書、買書、賣書的人,也都會牽連受罰。人們把這類冤獄叫做文字獄。

清朝最早的文字獄,出現在康熙統治時期。

清代初年,文人們聚集結社的風氣很盛,由於經曆了明代覆滅的重大曆史變動,文人們在詩文中往往要寄托他們懷念故國的情緒。所以,從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後,政府便不斷頒布禁止文人結社的明令。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浙江有一個叫莊廷龍的人,自己出資刻了一部《明史》。書中記有明末天啟、崇禎朝的事跡,其中,自然有一些指斥滿族人的字句。清輔政大臣認為這是大逆不道,下令嚴辦。這時,莊廷龍已死,朝廷仍然不肯放過。他們刨出棺木,開棺戮屍,焚燒屍骨,不僅如此,還把他的兄弟、兒子、侄子以及為這部書作序、刻印、校對、發行、收藏的共70多人,全部殺害。受株連的多達200人,其中以聚集結社的文人最多。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文字獄“明史案”。康熙年間,還有沈天甫之獄、戴名世《南山集》之獄等文字獄。

到了雍正年間文字獄更加增多,也更加殘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朝開始對文人結社定下法例,嚴加究查。雍正一朝,對因文字罹禍的汪景祺、呂留良、曾靜之等人實行殘酷鎮壓,對當時的文人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其中,最慘絕人寰的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的查嗣庭一案。查嗣庭是當時的禮部侍郎,他到江南去主持科舉考試,出了一道八股題“維民所止”。“維民所止”本是“四書”《大學》中的一句話。清朝政府卻在“維”和“止”兩個字上找到了問題。認為“雍”字去掉,正字去掉“一”就是“維”“止”二字,所以,他們認為出題者是在暗中發泄要砍雍正皇帝頭的思想。雍正皇帝知道後,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到江南,把查嗣庭押回北京,關進大牢。查嗣庭連氣帶病,死在獄中,雍正皇帝氣恨難消,還命人把查嗣庭戮屍示眾,把他的家屬流放到至少3000裏開外的地方去才算罷休。

呂留良是清初思想家。他稱清朝為“北朝”,稱明朝為“本朝”,主張分清“華夷之別”。清朝皇帝就是“夷”,必須把他們趕走。呂留良死後,他的著作傳到湖南,被一個以教書為業的書生曾靜讀到了。曾靜十分信服呂留良的說法,特地跑到呂留良家鄉浙江去搜尋他的遺著。呂留良的兒子和門生把呂留良的遺著全部送給了曾靜。曾靜回到湖南,就開始傳播呂留良的理論。他的一個學生張熙聽了,也很信服,便自告奮勇到西北,找到川陝總督嶽鍾琪,勸他反清。嶽鍾琪能征善戰,是清初的一員名將。據說他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後代,張熙才想到去聯絡他。可嶽鍾琪生在清朝,當的又是清政府的地方大官,根本不想學祖宗嶽飛抗擊金兵,更沒有恢複明朝的念頭,他把張熙勸他反清這件事報告了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得報,當即傳下聖旨,把張熙、曾靜以及呂留良的兒子、學生都抓起來,押解到北京聽候處置。這一次,他決定不殺曾靜、張熙,而是也寫了一本書叫《大義覺迷錄》。在這本書中,雍正皇帝承認清朝是“夷”。但是,他又說,皇帝是上天指派的,上天隻問某人的“德”,並不問某人出生在什麼地方。他又發揮說,舜就是東夷,周文王就是西夷。由於他們品德高尚,所以當了君主。雍正皇帝想以此說明“華夷無別”,自己雖是滿人,卻與舜和文王一樣,是上天授給的皇位。他讓人把《大義覺迷錄》頒行天下,又赦免了曾靜、張熙的死罪,讓他們到南方各地去宣講這本書。同時,卻對呂留良等人毫不留情。呂留良已經死去幾十年了,還要開棺鞭屍示眾。又將他的兒子、學生、刻書藏書者連同他們的家屬,一律處以死刑,孫子輩則流放到東北,給滿族騎兵做奴仆。

乾隆時期,文字獄有增無減。據一種不完全的檔案材料《清代文字獄檔》,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前後48年之間,共有文字獄63起。乾隆還不同意雍正皇帝的看法,覺得承認滿族是“夷”不妥當。於是,把《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全部收回,又下令把曾靜、張熙再抓起來,淩遲處死。

1777年,江西舉人王錫侯注改《康熙字典》,在凡例中提到玄燁、胤禎的廟號及弘曆的名字,沒有避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而被治罪;巡撫海成因為隻是奏請革去王錫侯的舉人,被指為包庇,革去了職務。

此外,乾隆皇帝還多次頒布禁令,對於那些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異端邪說”,一律加以查禁、銷毀。據統計,僅從1774年到1782年8年中,全國毀書24次,538種,13862部。

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和焚書坑儒一樣,都嚴重阻礙了進步思想的傳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當時的知識分子一舉手,一投足,稍不注意,就要得罪統治者。一些文人學士隻好逃避現實,埋頭整理古代典籍。清朝統治者極端專製主義的統治以及文人們“避世”的治學方法,使清朝的政治局麵和學術思想越來越僵化,毫無生氣。同時,大興文字獄加劇了臣民的不滿,對清政府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成為清王朝衰敗的重要原因。

四皇子胤禎奪位

康熙帝是一個有作為的好皇帝,一生共有3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24位。長子允祚是妃子所生,二子允礽是皇後所生,而其母早逝,康熙帝比較喜愛他。允礽自幼聰慧,長成一表人材,在諸皇子中是姣姣者。康熙十四年立允礽為太子改名胤礽。過早地立太子確實也帶來一些問題,一些附庸的勢力小人為自己將來的前途,厚顏無恥的奉承太子,離間諸皇子間的關係,太子又受皇帝的偏愛,性格難免起變化,乖戾的性格也逐漸暴露出來。胤礽二次被立,二次被廢。

胤祚覺得自己雖是妃子所生,但是排行老大,太子的寶座是有希望得到的,因而頻繁活動,不僅拉攏一大幫人支持自己,還用一種迷信的巫術來詛咒太子胤礽早點死。四子胤祚為人奸詐,頗有心計,他認為自己是在位皇後所生,胤礽被廢,其太子之位則非他莫屬。在宮內緊緊抓住原皇後的弟弟隆科多,二人關係確實不一般。此外,他還暗中交結權臣年羹堯。三皇子胤祉文武全才,為人忠厚,平日與胤礽關係不很好,對皇太子的位置無爭執之心,他認為父子之間沒有什麼大事,即使不合,很快就過去了,所以他堅信將來皇位還是二哥的。八皇子胤禩雖是妃子所生,但知識淵博,文才出眾,又善交際,很得一些大臣的擁護,所以他也積極活動,拉攏一幫人為自己鳴鑼開道,爭奪太子寶座。十四皇子允禎與胤祚一母所生,為人比較正直,也很幹練,文武雙全,坐鎮西北對此事無所想……此時的諸皇子根本沒有考慮什麼國家利益、兄弟情誼,都想把太子寶座搶到手。這些事漸漸被康熙帝知道了,總想找個機會教訓他們一番。

太子胤礽處處防備其他兄弟在皇上麵前進讒言。為此,派人秘密偷聽皇帝與諸皇子間的談話。此事被皇帝發現,十分震怒。為此,於康熙四十七年八月,第一次將太子胤礽廢除,同時將長子、三子、四子、五子、八子都分別囚禁起來,給予警告。

廢黜太子,立刻引起朝臣們的注意。十一月的一次早朝,康熙帝提出立太子一事,話音剛落,立即有人啟奏。按慣例每次皇帝發問,諸臣總是沉默、思考一下,才有人啟奏。今日卻反常,康熙帝一看啟奏者竟是自己的嶽父佟國維。佟國維保薦八皇子。他一講完,諸臣立即附合都讚成立八皇子。康熙帝明白,這些大臣是被八皇子買通好的,所以急忙上奏。康熙帝威嚴地說:“立嗣應遵長幼之序,嫡庶有別,被廢太子胤礽排行老二,如今怎能一下子輪到老八頭上呢?”諸臣聽後啞口無言。

康熙帝退朝後思緒萬千。得知大皇子允祚請蒙古喇嘛用妖術詛咒太子,又想胤礽死去的母親,舐犢之情油然而生。七八個月後,又恢複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然而胤礽的確是一個扶不起來的太子,舊習不改,新病又犯,故技愈演愈烈。最後,康熙帝不得不忍痛再一次廢胤礽的太子之位。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事。這時的康熙帝已經是年近六十的人了,無論是精神、體質都難以經受這樣地打擊。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康熙患病,這對一位69歲老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這一點康熙帝是十分清楚的,而此時他所麵臨的還是皇位的繼承人問題。經過反複考慮和比較,他認為唯有十四皇子允禎是合適人選。十四子為人很有修養,文韜武略都很好,大有作為。諸皇子爭奪繼承權時,他從不參與。所以康熙帝決定傳位給十四皇子。此時,允禎正任撫遠大將軍駐防西北。康熙帝下密詔:“傳位十四皇子”,讓他火速從西北趕回京師繼承大統。不料此事竟被日夜守護在病榻前的顧命大臣隆科多所知,隆科多看後急急忙忙找四皇子胤禎商量。胤禎見到詔書後,反複琢磨,竟高興得跳了起來,胤禎指著詔中的“十”字,小聲地告訴隆科多。

康熙帝病重時,住在暢春園,隆科多以國舅身份始終侍奉在康熙左右,閑雜人等一律禁止入內,諸皇子也不例外。四皇子胤禎因隆科多的安排卻始終在皇帝跟前。康熙帝雖然病體沉重,但還惦記著不久前曾派四皇子去發放賑災糧的事,想了解一下情況,立即命隆科多宣四皇子。胤禎到禦榻前詳細地奏明了情況,康熙帝聽後,點點頭。沉默一會,康熙帝對四皇子說:“兒呀!冬至即將來臨,朕應到南郊舉行祭天大禮,朕因病不能去。你代父皇去一趟!”四皇子覺得在這關鍵時刻不能離開,便遲疑起來。

康熙帝見狀,心有所疑。自病重後他常見四皇子的影子,而很少見到其他皇子,心裏更是疑惑,但由於病魔纏心也就踏實一些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十四皇子還未到,康熙帝的病越來越重。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病勢更重,稍微清醒點,命隆科多召諸皇子進見。隆科多故意將“諸”字誤聽為“四”,立即高喊:“皇帝宣四皇子進見!”胤禎早已等候多時,聽到喊聲,立即端起早已準備的參湯走了進來。康熙一見,僅四皇子胤禎一人,不由大怒,指了指隆科多,又指了指胤禎,然後隨手抓起枕邊一串佛珠,向胤禎拋去。說來也巧,正好套在胤禎的脖子上。胤禎趕緊跪下,康熙帝越發生氣,但隻說了一個“好”字,便駕崩了。隆科多一見,立即叫其他皇子一起入內,諸皇子一見父皇歸天,不由得號啕大哭。隆科多卻不緊不慢地說:“諸位阿哥,請暫且收淚,聽我宣讀聖上遺詔。”八皇子大聲地問:“父皇有什麼遺詔?”隆科多不慌不忙從袖中取出康熙帝上次宣十四皇子進京的詔書,大聲念到:“朕決定傳位於四皇子,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原來胤禎上次看過詔書後,高興的是將“十”字上添一橫,下提一勾,竟變“十”為“於”。盡管諸皇子不服,但無人想到會有篡改遺囑之事。況且胤禎的脖子上又戴著皇帝傳下來的佛珠。到底還是三皇子胤祉老實、忠厚,第一個向四皇子胤禎跪拜:“臣服從皇帝遺詔,請陛下節哀!”其他皇子一見,無可奈何,也隻好隨聲附和。就這樣,四皇子胤禎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雍正過河拆橋

雍正帝自繼位後,以嚴法治官吏,以重刑懲罪人,並且廣布偵探,察人隱私,無孔不入。特別是他對宗親骨肉之寡恩少義,不免使後世流言紛起,頗多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