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子》與哲學(1 / 2)

《孫子兵法》在孫武晉見吳王闔閭時就已經成形,隨後又增加了他在吳國的戰爭經驗,從而更加完備了。從現存的漢、唐、宋古籍對《孫子兵法》的證引來看,就有好幾種不同的抄本。銀雀山出土的漢簡《孫子兵法》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抄本了,其中《形篇》就有文字不盡相同的甲乙兩個寫本。

在西漢中期以前,《孫子兵法》13篇是獨立而完整的。《史記》在孫武列傳中這樣寫道,吳王闔閭對孫武說:“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漢簡《孫子兵法·見吳王》中,兩次提到“十三扁(篇)”,可見《史記》的記載並非虛妄之談。

可是,西漢末年劉向《七錄》則稱《孫子兵法》三卷。不說“十三篇”而說“三卷”,可能是由於從簡策變為帛書的緣故。而晚於《史記》100多年的《漢書·藝文誌·兵權謀》卻記載為《孫子兵法》82篇,圖9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篇帙劇增的情況呢?

清朝學者畢以珣在《孫子敘錄》中正確地指出了這一篇帙驟增的原因。他悅:82篇中,除了孫武見闔閭以前所作的13篇外,其餘69篇都是孫武的佚文。這69篇佚文,大部分已失傳了。但是畢以珣還是從古籍中輯錄到一些佚文。都收在《孫子敘錄》中。他指出,這些佚文“其一為《問答》若幹篇,既見闔閭所作,即諸傳記所引遺文是也。一為《八陣圖》,鄭玄注《周禮》引之是也。一為《兵法雜占》。《太平禦覽》所引是也。外又有《牝牡八變陣圖》、《戰鬥六甲兵法》,俱見《隋經籍誌》。又有《三十二壘經》見《唐藝文誌》”。他的判斷和證明是正確的。漢簡《孫子兵法》下編中的《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都是13篇以外的佚文或者後人的注釋。

恢複13篇原型的工作,是由軍事家曹操完成的。他把13篇以外的69篇另編為《續孫子兵法》二卷。在《隋書·經籍誌》和《新唐書·藝文誌》中都有著錄,大概在唐以後才失傳。

不料曹操恢複13篇本來麵目的工作,到了唐代卻引起了詩人社牧的誤會。他居然認為:孫子的書原來有十幾萬字,被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切”,提煉出隻剩6000多字的13篇。對於杜牧的這一誤會,曆史學家大部予以批駁。例如,畢以珣指出:“孫子十三篇者,出於手定,《史記》兩稱之,而杜牧以為魏武筆削所成,誤矣。”但更有甚者的是,宋朝梅堯臣、陳振孫、葉適等人,竟公開否認《孫子兵法》是孫武所著。

另外,由於《孫臏兵法》自隋朝以後失傳,在清代以來的中外學者中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有說孫武與孫臏是一個人的,有說《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是一本書的,有說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孫武其人的,《孫子兵法》就是孫臏所作的,甚至竟有人說《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是曹操等等。終於由於《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和1978年7月,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西漢木簡《孫子兵法》的出土,使這些籠罩在《孫子兵法》一書上的迷霧煙消雲散了。

目前,仍有少數人以《孫子兵法》中所言的作戰方式、戰爭規模以及某些軍事製度方麵的內容為依據,認定其書隻能成書於戰國中期或後期,而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末年。這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我們認為《孫子兵法》一書成於春秋末期,其主要根據是:

目前,仍有少數人以《孫子兵法》中所言的作戰方式、戰爭規模以及某些軍事製度方麵的內容為依據,認定其書隻能成書於戰國中期或後期,而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末年。這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我們認為《孫子兵法》一書成於春秋末期,其主要根據是:有130多個國家,在戰爭頻繁、相互兼並的過程中,出現了齊、晉、秦、楚、宋(其實宋並不強大)五個強國,它們相互爭雄,蹂躪弱小,壓迫近鄰,在孫武以前的約200年時間,大小戰爭共發生了三四百次,有政治鬥爭(主要表現爭霸、尊周等問題上),有經濟鬥爭(主要反映在通商關係,以及以經濟手段吸取他國財富上),有外交鬥爭(主要表現在聯合、反聯合,或保護對方,爭取自己的勢力範圍上),有軍事鬥爭(戰場上的兵戎相見,產生了多種多樣的作戰藝術),《孫子兵法》正是總結這些鬥爭實踐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