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3 / 3)

春,三月,孝惠皇後張氏薨。

春季,三月,孝惠帝的張皇後去世。

詔曰:“間者數年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廢,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穀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文帝下詔說:“近來連續幾年歉收,又有旱澇和疾病的災害,朕十分擔憂。朕愚蠢而不聰明,不知道出現這些災害的禍根是什麼:或許是朕治國有失誤、行為有過錯嗎?是天道不順,或者是不得地利,人事多有失和,沒有供奉鬼神嗎?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者是廢棄了百官的奉養,所興辦的無用之事太多了嗎?為什麼百姓缺乏糧食充饑呢?估計土地沒有比以前減少,而統計百姓的人口也沒有比以前增加,按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來計算,現在比古代還要多;但百姓的糧食卻嚴重缺乏,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源在哪裏?莫非是由於百姓之中從事工商末業而損害農耕本業的人多,造酒大量耗費了糧食,六畜吃得太多了嗎?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我不知道哪個是最主要的,可以由丞相、列侯、二千石官員、博士共同議論這個問題,有能夠幫助百姓的意見,可按照各自的思路,去做深遠的探討,無所隱瞞地全都告訴我!”

二年(己卯、前162)

後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

夏,上行幸雍陽宮。

夏季,文帝前往雍地的陽宮。

六月,代孝王參薨。

六月,代王劉參去世。

匈奴連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郡萬餘人。上患之,乃使使遺匈奴書。單於亦使當戶報謝,複與匈奴和親。

匈奴連年入寇邊境,殺害、擄掠了許多百姓及其牲畜財產,雲中郡和遼東郡所受侵害最為嚴重,受害人數每郡多達一萬餘人。文帝擔憂匈奴的入侵,就派使臣給匈奴送去書信,匈奴單於也派一位當戶來漢朝廷答謝,漢與匈奴恢複了和親關係。

八月,戊戌,丞相張蒼免。帝以皇後弟竇廣國賢、有行,欲相之,曰:“恐天下以吾私廣國,久念不可。”而高帝時大臣,餘見無可者。禦史大夫梁國申屠嘉,故以材官蹶張從高帝,封關內侯;庚午,以嘉為丞相,封故安侯。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愛幸,賞賜累钜萬;帝嚐燕飲通家,其寵幸無比。嘉嚐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禮。嘉奏事畢,因言曰:“陛下幸愛群臣,則富貴之;至於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罷朝,坐府中,嘉為檄召通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令使人召若。”通詣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嘉。嘉坐自如,弗為禮,責曰:“夫朝廷者,高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吏!今行斬之!”通頓首,首盡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命持節召通而謝丞相:“此吾弄臣,君釋之!”鄧通既至,為上泣曰:“丞相幾殺臣!”

八月,戊戌(疑誤),文帝罷免了丞相張蒼的職務。文帝因為皇後的崐弟弟竇廣國賢能,品行好,想任命他為丞相,說:“恐怕天下人會以為我偏愛竇廣國。”考慮很久,認為不能用他為丞相,而高帝時代的大臣,現在健在的人中,又沒有能勝任丞相職務的人。禦史大夫梁國人申屠嘉,當年曾以步兵強弩射手的身份跟隨高帝征戰,封為關內侯;庚午(初四),文帝任命申屠嘉為丞相,封為故安侯。申屠嘉為人廉潔正直,在家中不接見私人拜謁的人。當時,太中大夫鄧通正得皇帝寵幸,賞賜的財物累計萬萬錢;文帝曾在他家中歡宴飲酒,寵幸的程度無人能夠相比。申屠嘉曾來朝見文帝,見到鄧通正在文帝身邊,禮節很簡慢。申屠嘉奏報完了政事,就說:“陛下如果寵信親近臣子,可以讓他富貴,至於朝廷之禮,卻不能不整肅。”文帝說:“你不必說了,我私下會告誡他。”散朝之後,申屠嘉坐在丞相府中,用公文召鄧通來丞相府。鄧通不來,申屠嘉便要斬殺鄧通。鄧通很恐懼,進宮去告知文帝,文帝說:“你隻管前去,我會派人召你。”鄧通來到丞相府,摘下帽子,赤著雙腳,向申屠嘉叩頭請罪。申屠嘉坐著,安然自若,不予禮待,責備說:“朝廷,那是高皇帝的朝廷。你鄧通隻不過是一個小臣,意在殿上戲鬧,這是大不敬之罪,該判處斬首。來人!立即把鄧通處斬!”鄧通嚇得一再磕頭,磕得頭到處流血,申屠嘉仍不表示寬恕。文帝估計丞相已讓鄧通吃了苦頭,就派使者持皇帝信節前來傳喚鄧通,並且轉達文帝向丞相表示歉意的話:“這個人是我所戲弄的昵臣,您就赦免了他吧!”鄧通回到宮中,哭著對文帝說:“丞相差一點殺了我!”

三年(庚辰、前161)

後三年(庚辰,公元前161年)

春,二月,上行幸代。

春季,二月,文帝前往代國。

是歲,匈奴老上單於死,子軍臣單於立。

這一年,匈奴老上單於死,其子軍臣單於繼位。

四年(辛巳、前160)

後四年(辛巳,公元前160年)

夏,四月,丙寅晦,日有食之。

夏季,四月,丙寅晦(疑誤),出現了日食。

五月,赦天下。

五月,文帝宣布大赦天下。

上行幸雍。

文帝前往雍縣。

五年(壬午、前159)

後五年(壬午,公元前159年)

春,正月,上行幸隴西;三月,行幸雍;秋,七月,行幸代。

春季,正月,文帝前往隴西郡;三月,文帝前往雍縣;秋季,七月,文帝前往代國。

六年(癸未、前158)

後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

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所殺略甚眾,烽火通於甘泉、長安。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故楚相蘇意為將軍,屯句注;將軍張武屯北地;河內太守周亞夫為將軍,次細柳;宗正劉禮為將軍,次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次棘門;以備胡。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營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請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馳驅。”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上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耶!”稱善者久之。月餘,漢兵至邊,匈奴亦遠塞,漢兵亦罷。乃拜周亞夫為中尉。

冬季,匈奴三萬騎兵入侵上郡,三萬騎兵入侵雲中郡,殺害和擄掠了很多軍民,報警的烽火一直傳到甘泉和長安城。朝廷任命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崐將軍,率軍屯守飛狐;任命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守句注;命將軍張武屯守北地郡;命河內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紮細柳;命宗正劉禮為將軍,駐紮霸上;命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紮棘門,以防備匈奴。文帝親自犒勞軍隊,到達駐紮霸上和棘門的軍營時,文帝一行人直接馳馬進入營壘,將軍和他的部屬都騎著馬迎送文帝出入。接著文帝到達細柳的軍營,隻見將士們身披鎧甲,手執鋒利的武器,張滿弓弩。文帝的先導隊伍到達,不能進入軍營。先導說:“天子馬上就到了!”把守軍門的都尉說:“將軍命令說:‘軍中隻聽將軍的號令,不聽天子的詔令。’”過了一會,文帝來到,也不能進入軍營。於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節詔告將軍:“朕想進入軍營慰勞軍隊。”周亞夫才傳達軍令說:“打開軍營大門。”守衛軍營大門的軍官向皇帝的車馬隨從說:“將軍有規定:在軍營內不許策馬奔跑。”文帝一行人便拉著馬韁繩緩慢地前進。來軍營中,周亞夫手執兵器對著文帝拱手作揖說:“身上穿著盔甲的武士不能下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陛下。”文帝被打動了,麵容變得莊重肅穆,手扶車前的橫木,向軍營將士致意,並派人向周亞夫表示謙意,說:“皇帝恭敬地慰勞將軍。”完成了勞軍的儀式後離去。走出營門,群臣都表示驚訝。文帝說:“唉!周亞夫才是真正的將軍呢!前麵所經過的霸上和棘門的軍隊,如同兒戲罷了,那些將軍很容易受到襲擊而被人俘虜。至於周亞夫,誰能冒犯他呢!”文帝對周亞夫稱讚了很久。過了一個多月,漢軍到達邊境,匈奴遠遠地離開了邊界,漢軍也就撤回來了。於是,文帝任命周亞夫為中尉。

夏,四月,大旱,蝗。令諸侯無入貢;弛山澤,減諸服禦,損郎吏員;發倉庾以振民;民得賣爵。

夏季,四月,大旱,出現蝗災。文帝下令:諸侯封國停止向朝廷進貢;取消禁止百姓進入山林川澤的命令;減少禦用衣服、車馬等諸項開銷;裁減專為皇帝服務的郎官人數;打開官府倉庫救濟百姓;允許百姓出賣爵位。

七年(甲申、前157)

後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

夏,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遺詔曰:“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萬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罹寒暑之數,哀人父子,傷長老之誌,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賴天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懼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複供養於高廟,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跣;帶毋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毋發民哭臨宮殿中;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臨;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纖七日,釋服。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乙巳,葬霸陵。

夏季,六月,己亥(初一),文帝在未央宮駕崩。文帝留下的遺詔說:“朕聽說,天下萬物萌生,沒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是萬物的自然規則,有什麼值得特別悲哀的呢!現在這個時代,世人都樂於生而厭惡死,為了厚葬而破產,為了強調服喪盡孝而損害身體健康,朕很不讚成這些做法。況且,朕本人已經沒有什麼德行,沒有幫助百姓,現在死了,如果再讓臣民們長期地為朕服喪哭悼,經曆寒暑變化那麼久,使民眾父子悲哀,老人傷感,減少了他們的飲食,停止了對鬼神的祭祀,這是加重了朕的失德,怎麼對得起天下人呢!朕獲得了保護宗廟的權力,以渺小之身,托身於天下君王之上,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依賴上天的神靈,社稷的福運,才使境內安寧,沒有戰爭。朕確實不聰明,時常害怕自己做出錯事,而使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蒙受恥辱,懼怕年久日長,自己可能會因失德而不得善終。現在萬幸的是我得以享盡天年,又可在高廟奉養高帝,哪裏還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詔告天下官員百姓:令到以後,哭吊三天,就都脫下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親戚中應當參加喪事穿喪服哭吊的,都不要赤腳;孝帶不要超過三寸粗;不要在車輛和兵器上蒙蓋喪布;不要調發百姓到宮中來哭吊;殿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晚哀哭十五次,禮儀完畢就停止哭祭;非早晚哭祭時間,禁止擅自前來哭祭崐;棺槨入土後,凡屬‘大功’的宗室親戚,穿喪服十五天,‘小功’穿喪服十四天,‘纖服’穿喪服七天,然後脫下喪服。其他未在詔令中規定的問題,都要比照詔令的用意辦理。此詔要向天下臣民公布,使大家清楚知道朕的心意。霸陵周圍的山脈河流都保持原貌,不許有所改變。後宮中的妃嬪,從夫人以下到少使,都送歸母家。”乙巳(初七),文帝被安葬在霸陵。

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嚐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嚐恐羞之,何以台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幾杖。群臣袁盎等諫說雖切,常假借納用焉。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文帝即位已來,曆時二十三年,宮室、園林、車騎儀仗、服飾器具等,都沒有增加;有對百姓不便的禁令條例,就予以廢止以利於民眾。文帝曾想修建一個露台,召來工匠計算,需花費一百斤黃金。文帝說:“一百斤黃金,相當於中等民戶十家財產的總和,我居住著先帝的宮室,經常懼怕使它蒙羞,還修建露台幹什麼呢!”文帝自己身穿黑色的粗絲衣服,他寵愛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不拖到地麵;所用的帷帳都不刺繡花紋,以顯示樸素,為天下人做出表率。修建霸陵,都使用陶製器物,不準用金、銀、銅、錫裝飾,利用山陵形勢,不另興建高大的墳堆。吳王劉濞偽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反而賜給他幾案手杖。群臣之中,袁盎等人的進諫言辭激烈而尖銳,文帝常常予以寬容並采納他們的批評意見。張武等人接受金錢賄賂,事情被覺察後,文帝反而賞賜他們錢財,使他們心中愧咎;他全力以德政去教化百姓。所以,國家安寧,百姓富裕,後世很少能做到這一點。

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後薄氏曰太皇太後,皇後曰皇太後。

丁未(初九),太子劉啟即位稱帝。尊奉皇太後薄氏為太皇太後,尊奉皇後為皇太後。

九月,有星孛於西方。

九月,在西方天空出現了一顆異星。

是歲,長沙王吳著薨,無子,國除。

這一年,長沙王吳著去世,他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初,高祖賢文王芮,製詔禦史:“長沙王忠,其定著令。”至孝惠、高後時,封芮庶子二人為列侯,傳國數世絕。

當初,高祖很賞識長沙文王吳芮的賢德,給禦史下達詔令:“長沙王吳芮忠於朝廷,應該寫入令中,特封為王。”到孝惠帝、高後統治時期,將吳芮的兩個庶子為列侯,各自傳國數代之後斷絕。

孝景帝上元年(乙酉、前156)

漢景皇帝前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

冬,十月,丞相嘉等奏:“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製曰:“可。”

冬季,十月,丞相申屠嘉等大臣奏請:“功勳沒有大過高皇帝的,聖德沒有超過孝文皇帝的。高皇帝的廟,應該做為本朝皇帝宗廟中的太祖廟;孝文皇帝的廟,應該做為本朝皇帝宗廟中的太宗廟。後世的天子,應該世世代代供奉太祖、太宗廟,各郡和各國諸侯都應該在當地為孝文皇帝修建太宗廟。”景帝下達批複:“可以。”

夏,四月,乙卯,赦天下。

夏季,四月,乙卯(二十二日),大赦天下。

遣禦史大夫青至代下與匈奴和親。

景帝派遣禦史大夫陶青,到代國邊塞,與匈奴和親。

五月,複收民田半租,三十而稅一。

五月,朝廷恢複向百姓征收田稅的一半,稅率為三十分之一。

初,文帝除肉刑,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止者又當死;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是歲,下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

當初,文帝廢除肉刑,表麵上有減輕刑罰之名,實際上卻多殺了人;原判斬右腳的改死刑;原判斬左腳的改笞打五百下,原判割鼻的改笞打三百,這些人大多被打死。這一年,景帝下詔說:“增加笞打數與處死沒有什麼不同;即便僥幸而保住生命,也成了殘廢,無法維持生計。應製定法律:原定笞打五百下的罪,改為笞打三百下;原定笞打三百下的罪,改為笞打二百下。”

以太中大夫周仁為郎中令,張歐為廷尉,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為宗正,中大夫晁錯為左內史。仁始為太子舍人,以廉謹得幸。張歐亦事帝於太子宮,雖治刑名家,為人長者;帝由是重之,用為九卿。歐為吏未嚐言按人,專以誠長者處官;官屬以為長者,亦不敢大欺。

景帝任命太中大夫周仁為郎中令,任命張歐為廷尉,任命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為宗正,任命中大夫晁錯為左內史。周仁原來做過太子舍人,因為人廉潔謹慎而得到寵幸。張歐也曾經在太子宮中侍奉過景帝,他雖然研究刑名法律的學問,為人卻很寬厚;景帝因此很器重他們,任用他們為九卿。張歐做官,未曾說過要審查別人,專門以誠厚長者居官用事;他的部屬認為他是一位寬厚長者,也不敢太欺蒙他。

二年(丙戌、前155)

前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

冬,十二月,有星孛於西南。

冬季,十二月,西南天空出現了一顆異星。

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景帝命令全國男子,從二十歲開始到官府登記成為正丁,承擔國家的徭役和兵役。

春,三月,甲寅,立皇子德為河間王,閼為臨江王,餘為淮陽王,非為汝南王,彭祖為廣川王,發為長沙王。

春季,三月,甲寅(二十七日),景帝封立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劉閼為臨江王,劉餘為淮陽王,劉非為汝南王,劉彭祖為廣川王,劉發為長沙王。

夏,四月,壬午,太皇太後薄氏崩。

夏季,四月,壬午(二十五日),太皇太後薄氏駕崩。

六月,丞相申屠嘉薨。時內史晁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疾錯。錯為內史,東出不便,更穿一門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廟垣也。嘉聞錯穿宗廟垣,為奏,請誅錯。客有語錯,錯恐,夜入宮上謁,自歸上。至朝,嘉請誅內史錯。上曰:“錯所穿非真廟垣,乃外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為之,錯無罪。”丞相嘉謝。罷朝,嘉謂長史曰:“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為錯所賣。”至舍,因歐血而薨。錯以此愈貴。

六月,丞相申屠嘉去世。當時,內史晁錯多次請求單獨與景帝談論國政,景帝每每采納他的意見,受寵幸超過了九卿,經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法令。丞相申屠嘉因景帝不采用他的意見而自行黜退,很恨晁錯。晁錯作為內史,內史府的門東出不便,就另開了一個門南出。這個南門,開鑿在太上皇廟外空地的圍牆上。申屠嘉聽說晁錯打通了宗廟的牆,就上奏景帝,請誅殺晁錯。有人把此事告知晁錯,晁錯很害怕,夜裏入宮求見景帝,向景帝自首,尋求保護。到天亮上朝時,申屠嘉奏請誅殺內史晁錯。景帝說:“晁錯所打通的牆,並不是真正的廟牆,而是宗廟外邊的圍牆,原來的一些散官住在那裏;而且又是我讓晁錯這樣做的,晁錯沒有罪。”丞相申屠嘉隻好表示謝罪。散朝之後,申屠嘉對長史說:“我後悔沒有先把晁錯斬首再去奏請皇上認可,現在卻被晁錯所欺。”回到府中,申屠嘉吐血而死。晁錯因此越發尊貴。

秋,與匈奴和親。

秋季,漢朝與匈奴和親。

八月,丁未,以禦史大夫開封侯陶青為丞相。丁巳,以內史晁錯為禦史大夫。

八月,丁未(疑誤),景帝任命禦史大夫開封侯陶青為丞相。丁巳(初二),景帝任命內史晁錯為禦史大夫。

彗星出東北。

彗星,出現在東北天空中。

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秋季,衡山國境內下了一場冰雹,大的直徑有五寸,冰雹堆積最厚的地方達二尺。

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廷中。

火星逆行靠近了北極星,月亮反常地經過了北極星的天區;木星在太微星座逆行。

梁孝王以竇太後少子故,有寵,王四十餘城,居天下膏腴地。賞賜不可勝道,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築東苑,方三百餘裏,廣睢陽城七十裏,大治宮室,為複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裏。招延四方豪俊之士,如吳人枚乘、嚴忌,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蜀人司馬相如之屬皆從之遊。每入朝,上使使持節以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下。既至,寵幸無比;入則侍上同輦,出則同車,射獵上林中;因上疏請留,且半歲。梁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梁孝王因為是竇太後的小兒子,受到寵愛,封國內有四十多座城,封地是全國最肥沃富饒的土地。給他的賞賜多得說不清,府庫中所藏的金錢接近了一百萬萬,珠玉寶器比京城還要多。梁孝王修建了方圓三百餘裏的東苑,擴大其都城睢陽城的規模,使之達到周長七十裏,大規模興建宮室,修建了架於空中的通道,從宮室連接到平台達三十餘裏。招攬延聘四方豪傑,如吳地人枚乘、嚴忌,齊地人羊勝、公孫詭、鄒陽,蜀地人司馬相如之流,都跟隨他交遊。每當梁王入朝時,景帝都派出使者持皇帝符節、用四匹馬拉著皇帝專用的車輛,到函穀關前迎接梁王。梁王到達長安之後,所受的寵幸無人可比;進入皇宮就陪侍景帝乘坐同一輦車,外出就與景帝乘坐同一禦車,在上林苑中射獵。梁王借機向景帝上書,要求留居長安,一住將近半年。梁王的侍中、郎官、謁者都在名冊上登記,可出入天子的殿門,與朝廷的宦官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