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是僅僅為了生存,還將人生賦予了意義,讓生活變得更幸福。懂得在工作中修行的人,更能在繁瑣的工作中發現美好,為生活帶來幸福感!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要適當讓自己從繁忙的工作中脫離出來,以單純之心來享受生活的美好,置身事外,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工作內容,相信你一定能從中找到重新激發工作熱情的亮點。
如果不能改變就安然接受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誰都會遇到些許不如意,碰到一些看不順眼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懊惱頹喪是無濟於事的,如果不能改變,那就試著去接受適應。自由自在,隨遇而安,對外界無貪無嗔,這種生活方式,修行人必須仿效學習。
李明是個開朗活躍的大男孩,畢業後,當上了公務員,被分配到某社區工作。這份工作令他失望極了,因為社區辦公室一片死氣沉沉,這裏年齡最小的女性28歲,剛休完產假回來。男性工作人員就更不用說了,他的頂頭上司33歲,是除了他之外最年輕的了。
在開始的幾天,他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辦公室的氣氛弄得活躍點,但很快他就發現這太難了,他的話題沒人感興趣,他講的笑話別人都覺得很“冷”,有幾次他嗓門大了點時,50多歲的老主任特意告訴他,“上班要有上班的樣子!”他覺得自己實在不適合這份工作。朋友知道他的苦惱後,開導他說:“改變工作氣氛的心願是好的,可如果實在辦不到你也不能死鑽牛角尖,在社會上處世就是這樣,無法改變的就要學會適應!”李明按照朋友的話做了一段時間,情況果然好多了!他慢慢適應了社區的工作方式,他的能力得到了領導的認可。
當李明死鑽牛角尖時,他對工作提不起興趣,認為同事麵目可憎,但當他改變了不知變通的習慣時,卻完全適應了自己的工作。很多時候,影響我們成功的並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麵對障礙不知變通的習慣。我們應該明白,是我們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來適應我們。
在某城鎮的一條街上,住著兩戶人家。一家是富裕的商人,一家是皮匠。富人家的屋子非常氣派,高高的屋簷,雕花的門窗,寬寬的走廊用圓圓的柱子支撐著,夏天坐在走廊上,讓微風吹著,特別清爽。
皮匠家的房子可差遠了,低低矮矮的不說,窗子小得隻能進一隻貓,門低得人要低著頭、彎著腰才能進去。富人有那樣的好房子,但他10分鍾也不敢在走廊上坐,因為,他實在無法忍受皮匠家裏飄過來的難聞氣味。
皮匠整天幹活,於是,一張又一張的驢皮、馬皮、豬皮、狗皮……都運到他家。他操起刀,一張一張地刮,髒水像小河一樣從皮匠家的屋子裏流出。無論誰走過那裏都要緊緊地捂住鼻子,如果捂得不嚴,就會被熏得嘔吐。
富人在這種臭氣中過日子,真是難受死了。於是,他多次來到皮匠的家裏,對他說:
“喂,你無論如何也不能再這樣幹下去了,如果你不盡快搬家,我總有一天要死在這裏。我這裏有一個金幣,你拿上它快點搬家吧!”皮匠知道,無論到哪裏人們都不會歡迎他的,於是,他對富人說:“老爺,我不要你的金幣,不過請你放心,我已經找好了房子,要不了幾天我就會搬走,請你放心好了。”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每當富人來催,皮匠都是這幾句話。隨著時光的流逝,皮匠家的這股臭味仿佛變了,因為富人來催他搬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後來皮匠竟發現,富人每天坐在走廊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再也不讓皮匠為難了。富人的變化使皮匠十分納悶。
有一天,皮匠見到了富人,問他道:“老爺,現在我們這條街有什麼變化嗎?”富人說:“沒有啊,我覺得在這裏住十分舒服。”原來富人已經適應這種味道了。
入蘭花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如果遇到令自己不滿意的情況那就要努力去改變,但如果實在改變不了的話,那就隻能像這個富人一樣去適應了。
在美國有一所非常著名的高等學府,它的名字幾乎為全世界的知識分子所知曉,它的入學考試需要平均90分以上的成績,它一門課的學費,相當於普通家庭整月的開銷,它的學生常穿著印有校名的T恤在街上招搖。但是,這個學校有著嚴重的困擾,因為它緊鄰一個治安極差的貧民區,學校的玻璃經常被頑童打破,學生的車子總是失竊,學生在晚上被搶劫不是新聞,女學生甚至遭到被強暴的命運。
“這些人太可惡了!不配和我們這麼偉大的學校為鄰。”董事會議憤怒地一致通過,“把那些不上路的鄰居趕走!”方法很簡單——以學校雄厚的財力把貧民區的土地和房屋全部買下來,改為校園。
於是校園變大了。但是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嚴重,因為那些貧民雖然搬走了,卻隻是向外移,隔著青青的草地,學校又與新貧民區相接。加上擴大的校園又難於管理,治安更糟了。
董事會這下可真不知該怎麼辦了,請來當地的警官共謀對策。
“當我們與鄰居相處不來時,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鄰人趕走,更不是將自己封閉,反而應該試著去了解、溝通,進而影響、教育他們。”警官說。校董們相顧無言,啞然失笑,他們發現身為世界最著名學府的董事,竟然忘記了教育的功能。
他們設立了平民補習班,送研究生去貧民區調查探訪,捐贈教育器材給鄰近的中小學,並輔導就業,更開辟部分校園為運動場,供青少年們使用。沒過幾年,這所學校的治安環境大大地改善,而那鄰近的貧民區,更眼看著步入了小康。
置身在一個不好的環境,光靠抱怨是改變不了的。要麼你就去改變它,要麼你就去適應它。為人不能死鑽牛角尖,不知變通的習慣會給你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對無力去改變的事我們隻能努力去適應。
【工作禪】
凡人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當遇到不如意的外部環境時,轉換一下心態,便能獲得另一般光景。
放下沉重的背包,與快樂同行
有人稱,職場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這一點似乎很正確。如果你想在職場遊刃有餘,保持快樂心情,你需要遵守一個重要的原則——放下沉重的背包。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他背著一個大包裹千裏迢迢跑來找孔雀大師,他說:“孔雀大師,我該怎麼辦啊?痛苦、寂寞、無助和眼淚時常陪伴著我,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嘶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呢?”
孔雀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是什麼?”年輕人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有勇氣走到您這裏來。”
於是,孔雀大師帶著年輕人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孔雀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青年很驚訝道:“什麼?不是開玩笑吧!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年輕人,你扛不動它。”孔雀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同樣的道理:痛苦、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年輕人,生命不能太負重。”
聽了孔雀大師的教誨,年輕人似乎略有所悟,他放下包袱,繼續趕路。此時,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快樂很多。
一個行囊,如果已經裝得太滿了,就會很沉、很重。每個人生命所能夠背負的重量是確定的,你不能得到所有你所要的東西,所以就必須學會有所舍棄。放棄那些紛亂的雜念和欲望,放棄那些不是太重要的東西,卸去負擔輕鬆前行讓自己活得輕鬆一些、快樂一些。
一個老人在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都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從窗口扔了出去,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道:“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來說也沒有用了,如果有誰撿到一雙鞋,說不定還能穿呢!”
顯然,老人的行為已有了價值的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棄。
人的情感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這一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取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無奈、一切不快樂,都和我們的要求有關。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太執著了,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癡迷於某個事物上了。我們都有過某種重要的東西失去的事,且大都在心理上留下了陰影。究其原因,就是我們並沒有調整心態去麵對失去,沒有從心理上承認失去,總是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事實上,與其為失去的而懊惱,不如正視現實,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也許你失去的,正是他人應該得到的。
有一個人曾對心理醫生說:“我喜歡我的工作,我愛我的家人,我的生活過得很舒服,我想我很幸運。但當我坐上車子,開上高速公路,奔向城裏上班時,我立即感到全身緊張,要經過幾個小時之後,才能把這種緊張的感覺擺脫掉。”
心理醫生對他說:“你用不著開車上班,你可以改乘地鐵去上班。既然你開車時心情緊張,那麼開車對你有害。”
他接受了心理醫生的建議,使他的生活更為輕鬆愉快。
心理醫生說:“我並不是強調不要開車——開車雖然會令某些人感到緊張,但也會令某些人感到輕鬆,最重要的是,盡量避免逼迫你自己。”
是的,既然有時你覺得生活太累,你又何必逼迫自己呢?不要讓自己長期生活在緊張、壓抑之中,不要讓自己的琴弦繃得太緊,必要的時候,放鬆一下自己,輕鬆地活著,與快樂同行。
快樂是懂得放棄。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懂得放棄你就能尋獲另一種釋然的快樂。放棄小的是為了得到大的,放棄眼前的局部是為了得到將來的整體。放棄了一棵樹木,我們卻能夠得到一片森林;放棄了一座孤島,我們卻能夠擁有一片汪洋大海。學會了放棄,你豁然開闊的眼界裏將會發現人生中更多更美的風景,而且你也就學會了在簡單的生活中尋找快樂。
【工作禪】
快樂其實很簡單,它是一種心境,一種頓悟後的豁然開朗,一種釋放重擔後的輕鬆,當我們放下心的負累後,你會覺得這世界其實很美好,原來快樂就在你眼前。
在當下的工作中享受快樂人生
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工作是旅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占據了生命三分之一的時間,要使自己的人生充滿快樂,就必須使自己在工作期間能感受到快樂。享受工作的快樂就是享受生活的快樂,這是修行的最終目的。
有一位醫生,他在當了十年的執業醫生之後,存了一筆錢,在45歲時宣布退休,全家移民美國,每天從事他最喜愛的兩樣休閑生活:打高爾夫球與釣魚。
一年後,出乎人們意料,他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繼續做執業醫生。朋友們都很奇怪,這位醫生誠實地說:“打高爾夫球與釣魚持續一個月就煩惱了,沒有工作形同坐牢,後來我在美國跟許多移民一樣,成‘三等人’。”
朋友們都好奇地問;“何謂‘三等人’?”這位醫生苦笑說:“首先是等吃,吃完之後是等打牌,打完牌之後就是等死了。這樣等了一年實在讓人受不了,隻好回來再開業了。”
生活的樂趣,恰恰有很多是從工作中得到的。事實上,工作不隻是賺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從工作中可以得到自我肯定與生活的樂趣。
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給兒子寫的一封信中告誡兒子:“如果你把工作看成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把工作當成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相信每個人看了都會從中受益。
在南方的一座小城裏,住著一對夫妻。男的有一家自己的私人企業,生意紅火。由於工作繁忙,他很少在家。孩子在外地讀書,半年才回家一次。
女人一個人在家裏,終日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很不快樂。
男人想讓她快樂起來,就對她說:“你去親戚朋友家串串門吧,跟他們聊聊天、打打麻將。你會開心的。”女人照做了,但是依然不開心。
有一天,女人對男人說:“我想在家的附近開間花店。這裏還沒有人開,一定能賺錢。”男人同意了。
不久,花店開張了。女人每天去打理花店的生意,她變得忙碌起來了。光顧花店的人很多,女人幹得很開心。可是過了幾個月,男人算了一筆賬,發現女人根本不是經商的材料。她經營的花店不但不賺錢,倒賠進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