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先生,姓權名衡,字以製,吉安人,葛溪其號也。隱太行山彰德府黃華山二十八年不仕,太不花丞相、李察罕嚐以禮聘,俱不應。洪武辛亥,偶在海陵鹽船中相見。著書甚多,年六十餘,其子間關往北尋見,苦請還鄉,於是附鄉人鹽船回。與予言始寓臨江,蓋隱德碩學之士也。因閱此錄,遂廣其傳雲。金華宋濂。
[1]“昨夕火星犯後妃座”,“座”原無,據明抄本補。
[2]“當帝自廣西來京師”,“自”原作“在”,據明抄本改。
[3]“我如何救得你”,“你”原作“徐”,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4]“後乃世祖後察必之曾孫也”,“世祖後”原作“世宗”,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5][任箋]“休教讀漢兒人書”,“兒”原無,據《學津》本補。
[6]“漢兒人讀書好生欺負人”,“漢兒人讀書”原作“解人又其間”,據《學津》本改。
[7]“品官畜馬有差”,此句原作“有差品官畜馬”,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8]“河南棒胡反”,“棒胡反”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9]“河南鵲山縣人”,“鵲山縣”原作“散山縣”,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0]“鹿邑岡”,明抄本作“鹿邑杏岡”。
[11]“妻佛母”,“妻”原作“母”,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2]“竊以告其師吳直方行可”,“吳直方”原作“胡行可”,據《學津》本及《元史》改。按吳直方,字行可。
[13]“喚當值掾吏來傳聖旨”,“聖”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14]“總管撤思麻”,“麻”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15]“經五日久”,“久”,明抄本作“又”,屬下讀。
[16]“獨歸睗不從”,“睗”原作“賜”,各本同,據《元史》改。又此句下明抄本有“縛之”二字。
[17]“故天下多歸睗自此始”,此句《學津》本作“故天下義之”。
[18]“乳脫脫家,呼脫脫為奶公”,此二句原作“祁,脫脫妻,人皆呼脫脫為乃公”,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9]“伯顏久有異誌”,“伯顏”,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伯父”。
[20]“特使平章沙隻班召其館客範彙”,“特”,此上原衍一“時”字,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刪。“沙隻班”,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沙加班”。
[21]“詣城上開讀詔書畢”,“詣”原作“諸”,據《學津》本改。
[22]“但見奴婢殺使長”,“見”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23][任箋]“乃貶太後東安州安置”,“東”原無,據《元史》補。
[24]“乃遣雲都赤月怯察兒押送沈陽”,此句下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將至沈陽”四字。
[25]“月怯察兒追及之”,“及”原無,據明抄本補。
[26]“而乃專作戲嬉”,此下《學津》本有“嚐忤帝意”四字。
[27]“昔文宗製詔天下”,“詔”原作“治”,據明抄本改。
[28]“人皆掩鼻過之”,“皆”下明抄本有“撩衣”二字。
[29]“其嗇也如此”,“嗇”,《學津》本作“豐”。
[30]“阿乂赤即借觀”,“即”原作“都”,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31]“從旁促阿乂赤”,此句明抄本作“從旁提阿義赤臂”。
[32]“嗾參政佛喜問曰”,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喜”均作“嘉”。
[33]“君所言無不聽”,此句原作“所行言無不聽”,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34]“金口高水河”,明抄本、《寶顏》本均作“金口水河”;《學津》本作“金口水”。
[35]“金口高水瀉下湍悍”,此句《學津》本、《寶顏》“瀉”字下均有“而”字,明抄本則作“金口高水瀉而下,其水湍悍”。
[36]“常幸宣王閣”,“幸”原無,據明抄本補。
[37]“在朝鬱鬱”,此下明抄本有“不得誌,擴廓入朝為左丞相,封河南王,位太傅,出總天下兵,奏曩加孫”二十七字。
[38]“相顧問曰”,“顧”原作“過”,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39]“國生”,明抄本、《學津》本均作“監生”。下同。
[40][增校]“答失八都魯”,原作“答失八都”,《箋證》作“答失八都祿”,此據《元史》本傳增“魯”字。
[41]“元載門”,明抄本、《學津》本均作“厚載門”。
[42]“並出宮女”,“出”原無,據明抄本補。
[43]“掾史遂與……此易耳”,此數句明抄本作“掾史遂與國史院典籍危素謀之,素曰:丞相不喜,若非錢糧無可措畫乎?此易耳”。《學津》本作“掾史遂與國史院典籍謀之曰:丞相非不喜,蓋因錢糧無可措畫乎,然此亦易耳”。
[44]“十有七日”,明抄本無“十”字,《學津》本作“七日”。
[45][增校]“以常平倉得法”,此句前《箋證》多“至是取守令”五字。
[46]“給事中”,“中”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47]“給事中”,“中”原無,據同上補。
[48]“廣平王”,“平”原無,據明抄本及《明史》補。
[49]“別兒怯不花”,原本及各本皆作“別怯兒不花”,據《元史˙宰相年表》及本傳改。[任箋]“右丞相”,“右”原無,據《學津》本補。
[50]“命選天下郡守”,此下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各選其人”四字。
[51]“同嬉戲一日帝與祁後同席坐偏殿太子愛育失黎達臘與加刺張”凡二十六字原無,據《學津》本補。
[52]“愛育失黎達臘使加刺張負己作老鴉聲”,“負”原作“偕”,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53]“黑色五明”,“明”原作“名”,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54]“然亦未嚐見帝也”,“嚐”,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敢”。
[55]“今日幸親終服闋”,“日”,明抄本作“者”,《學津》本作“不”。
[56]“知脫脫有意興作,蓋前為相無聞”,此二句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知脫脫有意興作庶事,蓋謂前相無聞”。
[57]“及議定”,“及”原作“乃”,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58]“本郡鴉路有上馬賊”,“鴉”,明抄本作“淮”。
[59]“山東”,原作“水東”,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60]“潁上”,此上明抄本有“起”字。
[61]“蘄黃”,此上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起”字。
[62]“德陽”,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德安”。
[63]“襄”,原作“湘”,據明抄本及《元史》改。
[64]“外四人因而得入”,“外”下明抄本有“城”字。
[65]“從之者亦百餘萬”,“百”,明抄本、《學津》本作“十”。
[66]“河南漢人可盡誅乎”,此句原作“河南漢人可追乎”,據明抄本原校及《學津》本改。
[67]“元朝之國祚可盡矣”,“元朝”,明抄本、《寶顏》本皆作“胡元”。
[68]“然三將但以酒色為務”,“然”原作“其”,據明抄本改。
[69]“軍士但以剽掠為務”,“務”原作“營”,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70]“赫廝策馬望見紅軍陣大”,“策”原作“軍”,據明抄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