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安貧樂道,祛病延年2(1 / 3)

養生之道

我國漢代文學家劉向說過,書就像藥一樣,經常讀書可以治愚。所謂“治愚”,就是變得明白事理,從養生保健方麵來說,就是增強防病的信心、決心和能力。用現代觀點來看,讀書是積極的思維方式,能使大腦產生一種神經肽的高級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力,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無怪乎古今的許多名人,對讀書健身這一問題屢有論述。

“讀書有味身忘老”,這是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深切體會。著名散文家秦牧總結讀書的作用時說:“書中自有妙藥。”戲劇電影大師夏衍說得更具體:“不愛動腦,不愛讀書,不愛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癡呆症’。”

事實上,讀書確實有益於祛病養生。據世界衛生組織監測中心調查,肝炎、糖尿病、腦血管病等常見病的死亡率,與患者文化程度呈負相關關係,文化程度越高,得病後的死亡率越低,長壽的可能性越大。另據美國人壽保險公司對年逾百歲老人的調查,其中多數人有愛好讀書的習慣。

讀書所以能祛病養生,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讀書使人擺脫不良情緒困擾,保持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

我國103歲詩翁葛祖蘭曾說:“我的長壽之道就在讀書與寫詩,它使我胸襟豁達,心情閑適。”20世紀50年代,年近80的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受到點名批判,大字報鋪天蓋地,他卻毫不在意,照樣有說有笑。他認為,光明的信仰、堅定的意誌、大海的胸懷,乃是生命力的基調。他能做到這一點,當然與長期讀書的涵養有關。

其次,讀書有利於健腦防衰。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科裏斯指出:“腦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看來,生命在於運動,不僅指身體運動,還包括腦運動,通過大腦協調機體各部分功能,達到健身目的。腦運動的方法很多,如弈棋、寫作、猜謎等,讀書也是重要的一種。

第三,讀書中,優美的語言文字能夠調節感情、增加生活情趣。

如果朗讀,效果更佳。此時會擴大肺活量,恰是深呼吸運動,起到氣沉丹田、呼吸綿綿的效果。

此外,讀書還能獲取養生保健知識,有益健康。

據說在國外,同樣風行“讀書療法”。比如在意大利,醫學家和文學家聯手,針對病人不同生理、心理疾病,精心設計出不同的詩歌或書籍作為“配方”,進行輔助治療,效果還不錯。

法國圖盧茲老年大學的座右銘是:“停止學習之日,即是開始衰老之時。”

其實,無論對老年人還是青年人,學習都可以使人進入專注狀態,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均被排除在體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生機勃勃的健康心態,從而十分有利於健康長壽。

養生典範

“脫巾莫歎發成絲,六十年間萬首詩。”這是陸遊詩《小飲梅花下作》的開頭兩句,自注“予自年十七八學做詩,至今六十年,得萬篇”,這年他77歲。

陸遊的創作碩果根植於愛國主義土壤,滋長於他青壯年參軍、遊宦的生活,同時也源於他罷官退居山陰故鄉後的健康體魄。陸遊50歲後曾有詩雲:“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這在一般人已屬不易,可進入古稀高齡以後,他還興奮地高吟:“年過七十眼猶明,天公成就老書生”,“老夫垂八十……孤燈對細字,堅坐常夜半。”

陸遊是個長壽詩人,長壽而目力不衰,特別在他年過耄耋以後還能“孤燈對細字”,實為奇跡。究其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植根於中青年時期的鍛煉。陸遊38歲有詩雲:“少年學劍白猿翁,曾破浮生十載功。”他曾參軍遊宦“十年走萬裏”,騎射行獵為常課。二是得益於長期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古人在山林,射自事樵汲。我雖迫耄期,勤慎亦在習。”詩中表明了“勤慎”的養生觀點。所謂“勤”,就是適當的活動,“慎”,當是良好的言行修養。

當然,陸遊生活中的主要活動還是體現在讀書上,讀書給他帶來莫大的快樂與慰藉。他的住屋有“書巢”之稱。他67歲寫的《冬夜讀書》有言:“老勤猶欲與書鏖”,70歲以後仍“蠅頭細字夜抄書”。他還“一笑語兒子,此是卻老方”。

中醫認為,“聚精會神為養生大法”。老人動腦動筆,心有所樂,神有所藏,自然延年益壽。陸遊80歲後,每年還能作詩400餘首。每日讀書之餘,陸遊常去郊外散步,有時還登山、乘船出遊,或與漁農閑話。“心常凝不動,形要小勞之。活火閑煮茗,殘枰靜拾棋,曬書朝日出,丸藥晝陰移。意適還休去,悠悠到睡時。”陸遊年事雖高,仍然堅持幹力所能及的活,做樂意做的事,事畢則悠然小睡。“不自逸”的精神給他增添了生之活力。陸遊熟研《本草》,識藥性,又精醫理,能辨證。“騎驢每帶藥囊行,村巷歡欣夾道迎,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都以陸為名。”他做這詩時年81歲,也真是老有所為了。

此外,陸遊還總不忘寓精神修養於豐富多樣的活動之中,曠然自逸。他的《東齋雜書》十二首之五雲:“下帷聽雨聲,開戶延月色,霏霏半篆香,滿滿池一墨。徐行舒血脈,危坐學踵息。吾聞諸先賢,養生莫如嗇。”這首詩告訴我們,他寄興於觀察自然景色,怡情案頭揮毫,或徐行散步,或靜坐“調息”。活動方式多樣,一個“嗇(節製)”字更道出了他良好而健康的生活習慣。結合他的詩句“小炷留燈悟養生”,對於我們,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深有啟發。前麵引詩中提到一個“慎”字,起居上如是,飲食亦如是。陸遊認為“一毫不加謹,百疾所由滋”。他於82歲所作《東齋雜書》十二首之一說:“吾廬雖甚陋,窗扉亦疏明,開卷冬日暖,曲肱暑風清。昨日一鳥鳴,今日一木榮,欣然與之接,悲慨何由生。”一個外形幹癟的老叟,卻神清氣爽,襟懷坦蕩,聞鳥聲覺可喜,睹“木榮”亦歡欣,開卷多新得,安眠解百憂。如此怡然自得,心境開朗,境界多麼曠達。

富而可求,吾亦為之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如果財富是可以求得的,就算是執鞭子這種低賤的工作,我也願意去做。”

闡釋

追求財富是人之常情,財源廣進、財運亨通是人們普遍而合理的願望,也是古來就有的願望。有人甚至還把這想發財的願望寫到了自家大門上。是誰家呢?孔子他們家!

凡是去過曲阜孔府的人都知道,門兩邊的對聯上寫著:“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意思就是說,這個府第是可以和國家一起同享安定富有,希望這個家庭可以與蒼天一樣長久,是懂文章、有道德的家庭。

雖然對聯中沒提到一個“財”字,但玄機自在其中。對聯中的這個“富”字上麵少了一點,乍一看還以為是寫了錯別字呢,其實就是希望財富能夠永遠不到頭的意思。這不就是寄托著發財致富的願望嗎?這幅對聯雖不是孔子親筆所寫,卻也是孔子的後世子孫對他願望的繼承。

在孔子看來,對財富的關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什麼好避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