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年貨

封麵故事

作者:黃愛東西

通常意義上的歲末年終並不是在元旦來臨之前。

新年鍾聲好像是咱們春節臨近的起床號,及至公司尾牙宴時,才是《威廉退爾序曲》裏最後衝鋒似的那段節奏——以前香港直播賽馬節目片頭配的音樂就是這個,以致南粵原住民們一聽就自動腦補賽馬奔騰之振奮畫麵,還帶此起彼伏奮勇爭先的動態效果。

到了網絡新紀元,想想春運前的搶票神器軟件後麵也是千軍萬馬,開閘搶票之時,大概也可以配上這音效。

過年這事最沒負擔的還是幼兒園的小娃娃,連剛上小學的都知道要考完試才放寒假。

每年下來似乎是人人都必須來個盤點和備貨,之後再起承轉合地繼續前進。

上班的地方先是財務同事發郵件統計大家需要換多少新鈔票,行政同事統計各部門需要多少印著公司標識的利是封。很傳統。記得很小的時候,街邊攤檔上買來的紅包再漂亮,有些大人們都覺得比較民間,印有公司標識的紅包封套更招人待見,會留起來再用。回想起來,是那個古怪年代裏淳樸節儉的小勢利。

嶺南這邊過春節,公司不論大小,門前兩株大年桔配上年花都要擺,老板主管們辦公室還會放盆水仙花,前台空地放一株盡可能大的桃花。尾牙宴,開年飯,開工利是統統都要準備好,年尾福利,沒有雙薪也會給員工發坨年糕。這種時候,平日再冰冷嚴肅的上班去處,忽地就變出了張煙火人家的臉,也過年。

忽然就人人都開始忙得密不透風,要放一周假或者更長?快,把這段時日要幹的活通通趕出來。這也是備年貨。

離過年還有一個月,高速公路上就豎起巨幅廣告:“廣州過年,花城看花。”提前揣著大堆現鈔去芳村買花的人已經開始驚呼,萬家花檔雲集的芳村,花居然不夠賣。

嶺南過年,除夕晚上的那餐全是意頭菜:發財好市、橫財就手、大廈良財、富貴有餘、紅皮赤壯、如意吉祥、滿屋金錢。於是全城主婦和酒樓采辦們都要去備冬菇蠔豉瑤柱幹鮑和魚膠。單是這餐,就足以在年前讓著名的一德路水泄不通。

年前大商場的春節手信禮盒,堆山積海地擺滿這些幹貨套裝,紅底飛金,拜年串門時可以拿上,鮮果籃再搭上兩盒幹貨,鄭重有禮。某年,有位本地大好男青年要赴京拜見未來嶽父嶽母,出發前大範圍谘詢了粵地各路親友,然後就特別憨厚地肩挑手提了大批幹貨過去。南北有別,多年以後大家聽到反饋,好像那邊老人家還沒吃完。說起意頭菜,其實從前的舊式婚宴更齊備:一團和氣、二度梅開、三元火肉、四喜臨門、五世其昌、陸續發財,七子連登、八寶全鴨、九代同堂,魚躍龍門。

好的冬菇越來越難找。半世紀前廣東番禺籍的香港名廚陳榮寫過飲食專欄,結集成《入廚三十年》,就說香菇以冬天出的最好,故有冬菇一說,又“北江菇”是菇中之冠,以韶關南雄為著。特別不想把這段摘出來,多年前一同事號召大家扶貧買香菇,本人如獲至寶地奮勇買了一大麻包袋,自己狂吃之餘分送至愛親朋,就是那邊產的菇,之香滑豐腴震驚了所有吃到的人,二十年之後他們還在問我要。換成從前的舊社會,這種冬菇也是山珍,一隻兩隻放在燉盅裏燉的,索價不菲。粵語老話裏有句“燉冬菇”,說的就是年末老板打算炒掉夥計的話,會請他吃頓好的,叫的菜就是燉冬菇和炒魷魚。久而久之,被人“燉冬菇”或“炒魷魚”就是解雇的意思。不過我的意思是,好的冬菇那真是好東西。另外現在上班族都有點避諱這兩道菜了,所以已經是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