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這個詞很簡單,早在中國漢代就有一部叫《說文》的字書將其解釋為“路,道也。”但稍加琢磨,不難看出這裏麵其實藏有大學問,老祖宗就是如此智慧地通過最基本的漢字組合來說明一些深刻的“道”理:路,“足”旁一個“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各人加上自己的腳,走出來就是路。
俗話說:魚有魚路,蝦有蝦道,螃蟹前麵沒有路,還有一條橫著的。我走上廣播這條路,算來迄今已整整10年,這條道上人千萬,靠的也都是各自的腳。一天天節目做下來,一腳一腳踩過來,不知不覺就走出了一條路。
路有好壞,節目層次亦有高下。做好節目就像找好路子,方向對了,勁兒用對了,就能事半功倍、多快好省。通往好節目的路雖有千萬條,但殊途同歸,都需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引用一位教授的警句,就是:大徹大悟的智慧、悲天憫人的情懷和俯仰天地的境界。我理解,這個高度實際上關照了三個不同的層麵:理性的智慧、感性的情懷和糅合的境界。
那麼,怎麼能達到這個高度呢?這就像爬山,先選定一個山峰,然後沿著山路一步步走,沒有路的地方還要學會自己開路。不過,好節目裏的爬山卻不是用真實的雙腳,而是通過——克隆與創新。克隆是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選擇合適的模仿對象,在臨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幹中增長才智。創新則既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有時也憑借天賦的神來之筆。
2010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汪良在全台優秀員工表彰大會暨首席聘任大會上講:要想做好節目,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要學會克隆,這就像書法愛好者臨摹王羲之的字帖,每天臨摹,就會有收獲,就有機會成為書法家。當然,這個臨摹不是僅僅依葫蘆畫瓢,需要臨摹者不斷地體會和思考,逐步領會大師的精髓,再加上個人的悟性,內化為自身的修煉,進而形成自己獨到的風骨。我理解,這其中至少包含三個道理:好節目的產生關鍵在於找到正確的學習對象,在於日積月累的鑽研工夫,在於從量變到質變的自我突破。
這應該是本書全部案例的主要理論基礎了,也可以說正是筆者苦苦尋找的“道”也。筆者將結合自己10年來在廣播電視領域中實踐和理論探索的克隆、創新體驗,探討廣播電視主持人節目,特別是訪談類節目精品創作的一般規律,以便與廣大媒體同仁分享。
人,越接近真理,也就越接近簡單。如此,“各”人加上自己的“足”,走起來就是路了。路在腳下,更在心裏。
牛力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