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科舉試場內沒有任何異動,有張大安和諸位大人在這裏監視著,每個點都有一位大人,有效防止那些想要作弊的考生,而很多考生都沒有過多糾結於試題,特別是那些對於闡釋一知半解的考生,看到試題就像是看到了爹娘一樣,激動萬分。
第一篇明經等考試,考驗考生們的記憶力,還有對於這些話的闡釋,自己的見解等等,反正這些東西書上都有,各人有各人的見解,經曆不同,所得出的答案也不同,不過,總會有那麼一些一模一樣的試卷。
一張如此,兩張如此,做完了繼續看下一張,算學,看到了第一題,他們就崩潰了,他們平時都是吟詩作賦的,翩翩君子,讓他們寫詩,可能還會糾結出一首詩來,可讓他們算數,就難倒了他們了。
有個一知半解還好,可以瞎貓碰個死耗子,可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懂,不要說寫了,連題目是什麼意思都看不懂,特別是那個雞兔同籠的題目,操了個婊子的,到底是哪個坑比玩意出的,心中不知道罵了張大安多少遍了。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這題目大概意思就是說現在有雞兔一籠,記住了是都關在一個籠子裏麵,雖然不知道它們會不會打起來,這個沒有人注意,從上麵看呢,頭顱有三十五個頭,從下麵看,有九十四隻腳,這裏可要看好了,不管雞頭,兔頭,雞腳,兔腳,混合一起算。
這可就犯難了,雞和兔子都是一個頭,但是有一點不同,那就是雞有兩條腿,簡稱雞腿,大家都喜歡吃的,他們也不例外,吃了一天幹糧了,看到雞腿,心中總有那麼幾分遐想了,以至於,一時之間忘記了算數,額,不開玩笑了,說回正事。
雞有兩條腿,兔子四條腿,那麼問題就來了,問雞和兔子分別有多少隻,這個問題可就難住了很多人了,誰會想到會出這樣的題目,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平時他們都是計算家中糧食幾何,銀子幾何?收入多少,簡單的運算,這個問題,一語雙關,不是沉浸於此行幾年的人,難以算出來。
這是眾多士子心中的答案,想,想不出來,一點頭緒都沒有。
“這算學怎麼那麼難呢?”
“到底是誰出題的?不是說考明經,進士,還有簡單的算學嗎?這他媽也叫做簡單,誰能告訴我這是簡單的算學嗎的?”
一些沒有學過算學的士子心中無限誹謗,不斷謾罵著始作俑者張大安了,張大安走走停停,看到那些士子們的反應,十分滿意,這道題正是他出的,也是這張試卷上唯一一一道沒有被李治修改的題目,心中無形中多了幾分自豪,他可以這麼說,這道題除了那麼幾個人之外,沒有什麼人可以算出來。
陛下也不行,至於那些裴炎大臣,閻立本大臣,更加不可能了,他們書法,文采或者很好,可算學,他們真的不懂。
“雞有那麼多,兔子有這麼多,加起來正好三十五頭啊,不多不少啊。”
一個士子直接在紙上塗鴉,劃出了三十五個頭,很多條腿,似乎很厲害的樣子,可是到了一個地方犯難了,不知道有的多少條腿,總是少了那麼幾條腿,一張紙廢了,第二張,第三張,第四張,直到最後的幾張紙都沒有了,他發現,自己這個辦法並沒有什麼卵用。
“讓我死吧。”
最後這名士子直接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起來,不抱有一絲希望,這種情況的不止他一個,還有很多士子,做到這裏,直接放棄,連後麵的那題都不做了,完全忽略了李治的考驗。
前麵坑爹就算了,後麵還這麼坑,還讓不讓人好好學習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此刻,他們的內心大大受挫,自豪驕傲的心一下子被狠狠打擊,端正態度,這個問題真的是折磨人,楊炯看著這道題,思索了一個晚上,用盡了很多辦法,最後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那就是:
如果把兔子的兩隻前腳用繩子捆起來,看作是一隻腳,兩隻後腳也用繩子捆起來,看作是一隻腳,那麼,兔子就成了2隻腳,即把兔子都先當作兩隻腳的雞。雞兔總的腳數是35×2=70(隻),比題中所說的94隻要少94-70=24(隻)。
現在,鬆開一隻兔子腳上的繩子,總的腳數就會增加2隻,即70+2=72(隻),再鬆開一隻兔子腳上的繩子,總的腳數又增加2,2,2……,一直繼續下去,直至增加24,因此兔子數:24÷2=12(隻),從而雞有35-12=23(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