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恥多逢腐敗時

閱讀封麵

作者:齊風

讀史撫卷總長歎,多少腥風與狼煙。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的一場國運之戰。直至今天,甲午年依舊是對中國人具有特殊含義的年份。一紙《馬關條約》,不但讓中國屈辱地割地賠款,更使清政府經營30多年,以圖通過洋務運動強國的設想化為泡影。對比關係兩國國運的改革,清廷的洋務運動終因肌體的腐朽敗給日本的明治維新。

甲午戰前,日本間諜荒尾精向日本參謀本部提交報告說,清國“上下腐敗已達極點”,建議日本抓住機會,先發製人。戰爭爆發後,另一個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又提交報告說,清朝“人心腐敗已達極點”,並斷言,早則十年,遲則三十年,清朝“必將支離破碎呈現一大變化”,十幾年後,其預言應驗。

甲午戰敗,正是由於清廷的上下腐敗而失敗的——以慈禧為首的清朝貴胄及高級官員在物質生活和權欲上隻會好丹非素,論甘忌辛,而對外麵形勢的判斷則兩耳塞豆,一葉迷山。文官好名圖利,武官貪生怕死。或整日抱殘守缺,或忙於拉幫結派,明爭暗鬥。“同光中興”掛於嘴上,個人算盤撥個不停。辦了幾項洋務,買了幾艘艦船,自以為得了西方富強的真傳。軍隊上下,貪腐橫行,走私販私,弄虛作假。號稱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平日操練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齊,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象”。在海戰中,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9倍以上。即便如此,北洋艦隊發射的炮彈中,有的彈藥“實有土沙、煤灰”。麵對近在咫尺的戰爭,當權者不是心存僥幸,就是戰和遲疑不決,戰略指導搖擺不定,戰爭指揮失當無能。無論是李鴻章還是那個時代的任何一個人,都無力實現朝野一心、一致對外。歸根結底,還是製度出了問題。腐敗的封建製度導致戰爭的失敗,也最終葬送了它自己。

“甲午海戰讓日本確立了對中國的心理優勢,這種心理優勢直到今天也沒消除。這是日本現在仍然猖狂的原因之一。”甲午戰敗,隻作分析是不夠的。清末以改革者形象出現卻以“大清國裱糊匠”自嘲的李鴻章,行將就木之時曾臨死一呼: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透過120年前的曆史硝煙,它告訴我們即使和平年代,也不能“刀兵入庫,馬放南山”,要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對日本必須永遠警惕,壓製其氣焰。

失敗無需掩蓋。歲逢甲午,隻有進行深刻的反思,才能知恥而後勇。要認識到強國之路在改革,強軍之路在改革。我們要想圓中國夢、強軍夢,就不能也不應忘記甲午這場改變國家曆史走向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