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幾乎適用於大眾的表述,為什麼會讓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是在說自己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
下麵這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讀讀看,它是不是也很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為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一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但很多人都覺得和自己很吻合。那麼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其實,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肖曼·巴納姆是一個著名的雜技師,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人為什麼會做夢,為什麼醒後有些夢會忘記有些則不會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昨晚做夢夢見你;我昨晚做夢夢見自己中了大獎;好累啊,做了一晚上的夢……
對於做夢,我們都不陌生,但人為什麼會做夢呢?
夢在心理學上的一般解釋是:夢是睡眠期中,某一階段的意識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說,夢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動,是一種奇特而神秘的心理活動。比如有人晚上熬夜,早上就貪睡不想起床,但想到還要上班,於是在鬧鍾響之後,會夢見自己起床梳洗,準備上班,這樣在心理上有了交代,就可以繼續睡下去。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產生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比如白天發生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晚上就可能成為夢境中的素材。當人們有什麼心事,或者總是對一些人或事念念不忘時,就會出現在夢裏。例如,在現實中,相戀的愛人如果分開,長期不能見麵,彼此日夜思念,晚上睡覺時就會夢見對方。
著名的心理學家費羅姆把夢解釋為潛意識智慧的體現。他認為,人在清醒的狀態下,潛意識受著意識的理性約束,不能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在睡眠狀態下,意識的理性約束力降低,潛意識就會避開意識的檢查而比較自由地表現出來。因此,夢境往往比現實更不受拘束,不受世俗的幹擾,不受利益的驅使,能夠實現對被壓抑的欲望的滿足,表現得比較荒誕、離譜,甚至不合道德和法律規範。
有時候,人晚上做了夢,第二天起床後,會覺得渾身疼痛,疲勞無力,於是就抱怨說做夢影響了自己的睡眠質量。那麼做夢真的會影響睡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