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靜,入靜又可以保養人體的真氣,不但能使人長生,還能“體內達外”,獲取道的真諦,所以應該“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道教將老、莊奉為本教的始祖爺,同時也繼承了道家守一法。在《太平經》中有明確的思想:“守一之法,為萬神根本”。“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太平經》還指出,守一之法百曰為小靜,二百曰為中靜,三百曰為大靜,大靜成功後“此神可睹”。
守一法雖然簡單,卻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後世一切以意守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內容。
內丹: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來實現肉體的不死和飛升。唐代之後,外丹衰落而內丹逐漸興起,煉氣結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練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標。
道教的內丹功把煉氣結丹分為四個修煉階段:A、築基。即練好身體,達到精足、氣滿、神旺的“三全”境界,為煉丹創造基本的條件。B、煉精化氣。即將精與氣合煉而成氣,達到“三歸二”。C、煉氣化神,即將氣與神合煉,使氣歸神,達到“二歸一”。D、煉神還虛,即“練一還無”達到與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傳說內丹術練到這種境界,就能在體內產生形狀大如雞蛋、光輝燦爛的金丹。內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級、最嚴謹的功法。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鍛煉的動靜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們最喜歡習練的功法之一,從史料記載來看,許多著名道士都練過這種功。
胎息即閉息。相傳道家的胎息功源於仿生龜息氣功,到漢代才演變為胎息。《後漢書?王真傳》中說:“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賢的注說:“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屬於道家的密宗,是一種極緩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稱為潛呼吸。因為這種功法的技術性非常強,所以沒有師父傳授是不能獨自修煉的。據說胎息功練成之後“謂之大定”,可以達到食氣和辟穀的神奇境界。
佛家功特別強調對心性的修煉,功法則以禪修為代表。在對氣功流派進行對比時常有這樣的特點總結:“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體現了佛家功的特點。
佛家功在進行禪修時要求結跏趺坐,結跏趺坐又叫做“雙盤”,就是我們現在旅遊時看到的佛像、菩薩像的打坐形式,即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兩腳的腳心必須向上,我們一般人現在要做到有點難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樣式和降魔式兩種。《慧琳音義》卷八中解釋說: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這叫做降魔坐。各禪宗流派都是用這種打坐方式。至於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後用右趾押左股,讓雙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後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結跏趺坐時要求“閉目,以舌柱齶,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時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於以此來調息調心、誘導入靜,所以,佛家禪修重在求精神超脫,但不重視修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