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讀懂自己,看清他人

我是誰?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適合做什麼?為什麼我和某種類型的人特別容易溝通,而和另一類人卻“水火不容”?

這樣的疑問從童年開始到長大成人一直伴隨著我們,人們關心自己的性格其實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過程。“性格”一詞若分開來講,便是本性、個性與人格之意,因而性格有與生俱來的一麵,同時又有後天習得、養成的一麵。這就讓我們看到了“江山易改,本性同樣可移”,每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努力找尋完善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找借口拒絕改變。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不虛度光陰,清醒、灑脫地走在人世間,而非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呢?

從過去古老的相麵之術到西方後來流行的“氣質說”,人們對自己與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探索從未間斷過。直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丹尼爾斯提出了“九型人格”學說,才讓人類在這一領域的認識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九型人格之說並非空穴來風,正因為這樣,它很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蘋果公司、寶潔公司、花旗銀行、惠普公司、諾基亞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的管理層紛紛開始研究九型人格,以便更好地發現人才、用好人才。

九型人格之說起源於中亞與波斯地區的蘇菲教,後來在心理學與其他學說(諸如血型學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套深入研究人們行為、注意力的學問,這就是九型人格。

與以往傳統性格分析不同的是,九型人格更為深刻、透徹,它運用了許多心理學、哲學的知識,為我們認識自身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

九型人格其實就是九種人格(或稱九型性格),我們若仔細思考一下,一定能發現這樣的規律:推銷員都富有激情、做事效率高(3號人格),優秀員工都有著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1號人格),藝術家則極富想象力(4號人格)……

不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的行為與氣質是有規律可循的。讓我們一起走進九型人格,揭開他們神秘的麵紗,一覽他們的概貌。

1號:追求完美的完美主義者

這是一張嚴肅而認真的臉。臉上的表情總是很凝重,他們對待一頓飯的態度就像對待一場外交活動一樣慎重。完美主義者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害怕出現任何差錯,他們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度永遠精益求精,追求盡善盡美。

2號:熱心的給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