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屋絮語(1 / 1)

書屋絮語

作者:邵水遊

讀十年前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熊希齡家書詮釋》,其中一封《致胞弟燕齡堂弟嶽齡函》有言:“兄生平最詳於公私義利之辨,其事果公,則公心戰勝,雖親如骨肉,不敢以私廢公。其利非義,則義戰勝,雖數隻分毫,不敢見利忘義也。弟等倘能以兄之公義為公義,則兄雖受盡辛苦,為弟等擔任養家之費,亦所不辭。若任性妄言,陷兄於不義,兄寧死不願與弟等同流也。往嚐見達官貴人公忠謀國,一事不苟,而其子弟親戚招搖撞騙,種種非為,迨至為人所持,參官革職,子弟親戚亦不瓦全,兩敗俱傷,同歸於盡,兄嚐為之懍懼。”“公私義利之辨”,通曉明達,合情合理;“為之懍懼”,自律謹嚴,誠惶誠恐,可謂修身箴言。

“慎獨”、“克己”本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當下建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古今一體,同根同理,淵源流長,澤被後世;“國學熱”是對儒家文化的重新認知,它的精華部分是我們的寶貴文化資源。本期馮天瑜先生對此尤為關切,並對“國學”二字進行檢討,正視現實,意義重大。

儒家文化的精華本是國粹,日常的“灑掃應對”最關於本義,大而化之,落地生根,修身之本。中國貴為禮儀之邦,人人都該遵守最起碼的人倫道德和社會公德,而現實生活之中道德失範現象,讓人們惋惜不已,真的有少家教之歎。同時,群己權限、公私義利之辨,這些本來早已厘清的界線變得相當模糊,“以私廢公”、“見利忘義”之徒不在少數,當今確需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去年,著名學者劉緒貽先生贈送了《野老丹心一放翁》,它是慶祝其百歲華誕文集,厚厚的一卷,視為珍寶。劉老是雜誌的老作者了,有長者風範,溫潤如玉,見識超邁。他的《中國儒家政治——既得利益抵製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一書,是先生早年在芝加哥大學的碩士論文,後來翻譯成中文,於2006年出版。雖然老先生對“儒家政治”頗多批評,對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陋習和阻礙社會變革的勢力大加撻伐,然他確是謙謙君子,堪稱典範。雜誌本來約請他與著名的教育家劉道玉先生對談筆錄,因劉老貴體違和,在醫院治療,無法及時交稿,故推遲刊發。

也是這本文集,劉道玉先生在序中引用了清末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詩中的後二句“杜鵑再憂拜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來評述劉老的品格,也標誌讀書人的良知和家國情懷。他們那一代人做到了,而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