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再回“熟陌路”(1 / 2)

顧風揚手裏拿著一張火車票站在“熟陌路”路口,看著這條路,他的眼神是憂鬱的,表情卻很淡然。顧風揚走在這條路上,他的心裏五味雜陳。沒有了“六號樓”的陪伴,他隻有一個人孤獨的前行。他多想問問這條“熟陌路”,問問它,他和她一起走過了多少次,他和她說過多少話,他和她還會回到以前嗎?想到這些顧風揚的眼睛濕潤了,那種抑製不了的感情,那種忘不了的回憶,而所有的這些必定會成為顧風揚一生的羈絆。顧風揚繼續向前走著,走到一個路燈下邊,在這駐足。這個路燈與顧風揚和她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因為在路燈的對麵有一個湖,每次路過這裏,他們都會跑到湖邊去。她喜歡對著湖唱歌,而他喜歡目視湖的遠方,然後消失在湖的盡頭。他喜歡聽她唱歌,每次都聽得那麼入神。與其說是喜愛,不如說是欣賞!他們同樣喜歡在湖邊打鬧,湖水清澈明亮,她的眼睛也如同這湖水般清澈。他對她說:“我真想把自己變成這湖裏的一條魚,而把你變成這湖裏的一滴水。”她說:“為什麼你要變成魚而把我變成一滴水呢?”顧風揚說:“這樣我們就這一永遠在一起了!湖幹涸了,魚也就不在了。”如今湖“幹涸”了,而魚亦不在了。每次兩個人從湖邊離開總會戀戀不舍。在路燈旁駐足良久的顧風揚邁著沉重的步伐繼續前進。繼續前行,顧風揚的心情愈加沉重。他低著頭走個好久好久,走到了隻屬於他們兩個人的地方。這個地方埋藏著兩個人七年前寫下的誓言。他們當時說好了,如果有一天兩個人分開了,不要互相埋怨,因為這裏埋藏著他們最美好的回憶。顧風揚來到柳樹旁邊,用手挖出了那個埋藏在柳樹下七年的瓶子。瓶子依舊是那麼熟悉,瓶子裏的兩個“心型”紙片映入眼簾。他打開瓶塞,取出了那個屬於自己的那個紙片,上邊寫著“小不點”。而另一個紙片上寫著“我的大傻”這四個字。他們把對方的愛稱都寫進了自己的“心裏”。顧風揚打開紙片,七年前他折紙的樣子就是昨天。紙片上寫著這麼一段話“曉曉,我覺得自己好幸福,有你,我的世界變得五彩繽紛;有你,我前行的路不在彷徨。如果有一天我們分開了,你依然是我的唯一,依然是我深深喜歡的‘小不點’。如果有一天你做了別人的新娘,我會默默的祝福你,因為你的幸福是我一輩子的牽絆。我會把這個牽絆埋在心底,永遠珍藏”讀完這段話,顧風揚將目光移向了遠方,最後消失在天的盡頭。這時他又打開了她的紙片,在顧風揚打開紙片之前心撲通撲通跳個不停,他猜測著紙片的內容。紙片打開了,上邊寫著這麼一段話“風揚,我喜歡現在的感覺。每天早上和你一起上學,我們騎著單車。我總喜歡在你後邊,你問過我為什麼,我當時沒有說,現在我告訴你,我想看你的背影,想看看你的肩膀,因為她是我一生的依靠,所以我想讓你騎在前邊。我們永遠都不會分開,永遠”顧風揚重新將這兩個紙片疊好,放進瓶子裏,然後將瓶塞塞好,把瓶子埋回了原地。此時顧風揚的心久久不能釋懷,他好想大哭一場。這條“熟陌路”本來不長,可顧風揚覺得自己走了很久,也愈加疲憊。來到這條路的盡頭,他又一次駐足了。站在路的盡頭,顧風揚大聲喊出了這麼一句話:“閔曉曉,走完這條路我會把你徹底忘掉的。”這條路的盡頭是一片田地,顧風揚平時也喜歡自己來這裏,望著這一望無際的麥田,心情會變得好。可是今天的顧風揚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顧風揚用了三年的時間來喜歡閔曉曉,用了四年的時間來忘記她。也許他從不會忘記,因為隻要走過了,必定會留下痕跡。當顧風揚來到路的盡頭的時候,他從口袋裏拿出了一打紙條,每個紙條都是那樣整潔幹淨。他把所有的紙條都撕碎了,然後向天空扔去。這些碎屑隨著風向著遠方飄去,仿佛是帶走了他們兩個最後的記憶。顧風揚看著綠油油的麥田,想到了他和閔曉曉從最初的相識到在一起的一切場景。顧風揚說:“我們那個時候太年輕,彼此喜歡就在一起了,這也是高中那個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季節帶給我們的最美好的回憶吧!”當初那麼強烈的愛,到最後分手的時候伴隨的痛也同樣強烈。顧風揚想對著麥田傾訴,傾訴他和閔曉曉在一起有多麼好,有多麼幸福。麥田卻有意的嘲笑他,嘲笑他傻。因為這樣做隻會讓他自己更痛苦,讓他更無法自拔。顧風揚自己明白這樣做沒有什麼意義,可是當初的誓言他怎能背棄。顧風揚在路的盡頭站了很久,他的手裏還握著一個東西——一張火車票火車票的目的地是拉薩,顧風揚想去拉薩。也許是逃避,也許是想忘記過去,開始新的生活,不管怎麼他都想要離開,因為這裏的一切他都太熟悉了。這次來到“熟陌路”是來向她告別的,來到曾經他們一起打鬧歡笑的地方,向她告別。他們的高中經曆了什麼,他們怎樣在一起,又是怎樣分手的。這樣的痛終究會有原因。三毛說過這麼一句話“世上的幸福快樂,總結起來隻有幾種,而千行的眼淚,卻有千種不同的疼痛,那打不開的淚結,隻有交給時間去解”時間會衝淡這回憶,卻不能忘記。顧風揚看著手裏的火車票,思緒卻回到了七年前。回到了那個充滿青春和理想的地方。在那裏他們遇見了,然後在一起。他們所有的一切都源自那裏,源自那個讓他們歡笑和傷心的地方,院子那個讓他久久不能釋懷的地方,那個地方叫“六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