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之國

專欄

作者:丹·斯坦博克

新年伊始,地處南亞的穆斯林國家孟加拉國即數度爆發流血衝突。

現任執政黨人民聯盟(AL)雖然在最近舉行的新一屆議會選舉中輕鬆獲勝,但與主要反對派民族主義黨(BNP)之間的衝突卻愈演愈烈。首都達卡(Dhaka)的政治暴力氛圍因此再度升級,據稱已有20多人在衝突中喪生。死者被隨意包裹在毯子中,境況異常慘烈。

兩大主流政治派別數月以來累計的怨怒,終於在選舉期間集中爆發。民族主義黨要求執政黨設置中立的“看守政府”(Caretaker Government),負責監督投票進程,然而卻遭到後者拒絕。前者隨即宣布退出選舉,同時來自歐美的觀察員也拒絕對選舉過程進行監督,他們認為本次大選存在明顯漏洞。

事實上,當前暴力衝突的“禍根”早在兩年前就已埋下。彼時,執政黨人民聯盟決定廢除實施已達20多年的“看守政府”體製。該規定要求,每次舉行議會選舉之前,都將由中立的政治人士暫時代管政府事務,以確保選舉公正公平。

而人民聯盟與民族主義黨爆發衝突的另一深層原因,則植根於兩黨的曆史淵源。自2010年以來,該國法院曾判定多名民族主義黨領導人在孟加拉國獨立戰爭期間犯有謀殺及種族屠殺等罪行。對此,民族主義黨提出嚴厲批評,認為執政黨此舉的真正動機是打壓反對派。

此外,人民聯盟黨的聲譽還因為一係列腐敗醜聞而遭到嚴重損害。其中一項腐敗事件,甚至導致世界銀行取消對該國一筆高達12億美元的貸款,這筆錢原計劃用於修建重要的橋梁設施。

目前,民族主義黨已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發動大罷工。該黨的行動決心,也受到選前民調結果的鼓舞。據調查顯示,民族主義黨共獲得43%的民眾支持率,而人民聯盟的支持率僅有32%。另一方麵,不斷升級的政治動蕩局麵也開始導致軍方不安。

在1947年巴基斯坦與印度相繼宣布獨立時,現在的孟加拉國劃歸給了彼時的巴基斯坦治下,成為後者東部領土。之後,經過30多年的經濟與政治邊緣化,孟加拉國最終於1971年獲得獨立。然而,獨立後脆弱的世俗多黨製民主體係卻遭遇政治動蕩、饑荒和軍事政變等不利因素的衝擊,這些給該國帶來更多內部矛盾。

到20世紀90年代美蘇爭霸的兩極世界格局體係被最終打破之後,孟加拉國於1991年恢複民主政體,並逐步實現了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然而,該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易遭受氣候變化、政治經濟亂局以及西方債務危機等負麵因素影響的現狀,又使該國經濟發展的進程步履踉蹌。

總體而言,該國經濟主要依賴於服裝製造業。然而,由於當前麵向歐美國家的出口交易量不斷下滑,導致該行業持續低迷;而海外務工人員的轉移支付,也因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建築行業的不景氣而出現下滑。

此外,近年來頻發的工廠火災與政局動蕩等帶來的負麵效果疊加,使得該國年產值220億美元的服裝出口產業麵臨更多不確定性。盡管越南和柬埔寨的人力成本相對更高,卻正在奪走該國的零售合作夥伴。

2013年,孟加拉國的GDP增幅連續第二年減速至6%。目前,該國國內有超過一半的勞動力受雇於農業部門,而該產業的增長率也在下降。相應地,由於受到罷工和政治暴力等事件的負麵影響,服務業的增長率也下降到6.1%。如果有正確的經濟政策引導,達卡政府本可以實現經濟增長與繁榮的目標。然而這種希望,卻變得越來越渺茫。

孟加拉國無疑仍是全球規模較大的新興經濟體。但如果當前的政治動蕩局麵不能得到有效製止,那麼這個美麗的南亞國家,將很有可能持續陷入經濟停滯泥潭而最終無法自保。

(本刊係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