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壟斷“槍口”該對準誰(1 / 1)

反壟斷“槍口”該對準誰

卷首語

作者:孫婧

反壟斷無法一蹴而就,改革更難一步到位,但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懸起,調查的槍口正在調整準星。需要的是我們理智的支持與耐心。

最近在大連召開的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經濟學家張維迎就誰是壟斷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口水戰”。李正茂努力為電信業“摘帽”,稱微信是真正的壟斷。張維迎回擊:政府在某些行業不允許企業自由進入市場,用行政法令或法律的命令允許一部分人進入,而另一部分人禁入,是壟斷的最初定義。幾大運營商之間不是競爭,而是混戰,他認為微信是靠市場競爭做到了一家獨大,並不算壟斷。張維迎堅稱,中移動這樣靠國家行政力量保護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壟斷。

盡管李正茂對張維迎的言論感到不悅,但終究難抵移動依靠行政保護占有全國約2/3市場而微信並不收費的事實。不妨從比較直觀的層麵剖析何謂壟斷。《反價格壟斷規定》指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便可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1.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2.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3.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

仔細研讀三個條件,仔細篩選當前市場各大“暴利”行業,銀行、電信、石油等積弊已久的話題被重新翻出來。以審判的目光拷問這些行業,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搶錢”,更重要的是,這些行業目前的特征非常符合經濟學教科書上界定的典型的“壟斷”——寡頭數量、壟斷市場、價格一致、行業禁入……這些最關乎民生,一生不可回避的行業,是公眾最盼望“反壟斷”槍口對準的。可惜槍口稍微偏了一寸,打到了白酒、奶粉、黃金飾品等隻有特定人群關注的行業。

不過雖然沒有像針對洋奶粉那樣大張旗鼓的立案調查,中央對於國內壟斷行業尤其是金融與石油還是動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數名高層和前任董事長蔣潔敏相繼涉貪受查,展示出本屆政府反腐的決心,也為推進石油行業改革提供了機會。在蔣潔敏掌權時代,中石油在國內外掀起收購潮,以規模擴張為主要目標,但這些項目並未給中石油帶來對等的利潤,且煉化、石化和管道領域等資本密集型業務盈利能力偏低。這些窟窿被消費者以油價形式埋單。

金融領域也有動作。金融領域有這樣一條規律:當名義貸款利率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大體一致時,經濟增長的收益能在儲戶與資金使用者之間實現有效分配。但當貸款利率被大幅壓低時(如過去30多年來中國的情況),以家庭儲戶為主的資金淨借出方事實上向資金淨借入方支付了一筆隱性補貼。在中國,資金淨借入方是在“劫貧濟富”,包括各政府機構、製造商、國有企業以及房地產開發商。

不僅道義上說不過去,在現實中,依賴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大量資金流向不產生效益的部門,債務規模增速一直快於償還能力增速,惡性循環。但中央顯示出了決心,在降息呼聲不斷、經濟可能減速的情況下,政府依然拒絕降息。目前,貸款利率管製已經放棄,但存款利率仍需接受央行管製,還未實現完全的市場化,依然需要等待。銀行如此,成品油、電信行業也是如此。

與洋奶粉、白酒、黃金飾品最大的不同是,電信、石油、銀行的分割形態並非企業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安排促成,寡頭之間雖有競爭但極不充分。況且這些行業掌握著巨大的壟斷資源,利益盤根錯節,改革阻力之大可能超乎外界想象,遠非反壟斷局或發改委能夠駕馭。

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自8月27日中石油首次公告高管被查以來,香港資本市場中的H股價格受到重挫,不少機構投資者也加入拋售行列,但其A股表現平穩,幾乎沒怎麼跌。縱使改革與肅貪都已箭在弦上,決策者依然要國家利益至上,防止因改革帶來市場混亂,人民財產損失。

但中國人有自己擅長的改革方式:從小處入手尋求突破,並以各種方式倒逼改革。今年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已經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審批項目;上海自貿區談判正在進行中;國務院於日前作出鼓勵信息消費的決策;工信部也表示將打破行業壁壘,促進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和企業公平競爭。

反壟斷無法一蹴而就,改革更難一步到位,但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懸起,調查的槍口正在調整準星,需要的是我們理智的支持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