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信一遍一遍的彈著這首前世耳熟能詳的曲子,想著春妮姐對自己的好,他無以回報,隻能以這一首自己喜歡的鋼琴曲表達自己含蓄的內心。
他和譚春妮之間是愛嗎?他不知道,隻是知道每次跟春妮姐的見麵,都讓他非常愉快。能見到春妮姐對他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所以他把這種感情從音樂中表現出來,希望自己的表達春妮姐能夠知道。
其實,不隻是譚春妮知道了,在場的所有人都知道了。
一遍又一遍的聽著子信的彈奏,熊沐輕輕的歎息了一聲,他知道自己無力阻止他和譚春妮,他們之間的相處是這樣的歡快,是這麼的愉悅。這並不象是愛情,要知道愛情有極致的歡愉,也有極致的痛苦。但是他們之間沒有痛苦,有的都是美好和愉悅。
顧永早就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了,對於李子信這個弟子他已經無話可說。雖然顧永這個老師已經無數次的調高對子信的期待,但是過一段時間他就會發現,其實自己的期待還是太低了,子信不時的展現的一些才華,讓所有人都震驚,而他這個老師,則已經有些麻木了。
《給艾德琳的詩》或者現在叫“給譚春妮的詩”這樣美好的通俗音樂其實是最適合國內人欣賞的,總體來說鋼琴是產生於歐洲,又繁盛於歐洲的,所以歐洲人對鋼琴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欣賞能力的。
但是中國是不同的,事實上自從高仙芝兵敗西域以後,中國就已經跟這個世界割裂開來了。東西方文化就已經基本不再交流了。
雖然後來的宋朝在文化和經濟上是當時的世界之最,但是知道宋朝的人都隻是羨慕宋朝的繁華,至於威名他們知道的隻有契丹。契丹和西夏阻擋了絲綢之路,所以宋朝已經放棄了這條著名的絲綢之路,轉頭發展海上貿易。
大宋這樣的政策在當時是非常正確的,如果不是海上貿易那潑天般的賺錢能力,宋朝是不是能堅持那麼多年還真的讓人無法想象。但是這樣也在事實上早就了一種東西方文化的阻礙。
其後的元、明、清那就更是如此了。元朝的疆域廣闊無比,但是蒙古人並不是什麼能搞經濟的人,他們對社會的發展並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事實上他們在進入中原之前,一直處於遊牧民族的特性之中。
明朝朱元璋自然是雄才大略的,但是一個農民或者和尚,他可以智慧無雙可以勇猛無畏,卻絕不可能用廣闊的眼光看世界。所以明朝也一直是閉關鎖國的。
清朝嘛!就不說了。
所以,事實上中國在唐朝以後跟這個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
近代中國在急劇的變革,西方也在急劇的變革,一戰和二戰雖然讓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受難,但是他們對於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卻又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但是,這種作用在這個世界的中國也不太明顯,應為無論一戰還是二戰都沒有在中國本土作戰。中國也一直是作為戰勝國屹立在這個世界上,所以其實國人對歐洲也好對美國也好,甚至是對整個西方都缺少了解。
說白了那就是這個世界的國人,不像前世那樣對西方有著這樣那樣的敬畏感,好像西方一切都好似得。
這個世界的國人一直都覺得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中國的國力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就造成了,國人對中國以外的國家都有一種俯視的態度,無論是對其國民還是對其文化。
音樂領域也是如此,雖然鋼琴號稱樂器之王,它發出的聲音最宏大,最中正,但是實際上因為中國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國力,中國的樂器在世界上的傳播並不比鋼琴這樣的樂器之王遜色。
一場古箏或者古琴的表演在世界上不乏追捧之人,尤其是在東方或者說中華文化圈,古箏和古琴這是中華雅音的代表,是受到所有人所追捧的,鋼琴並沒有那麼高的地位。
甚至可以這樣說,在這個世界即便是西方,學習古琴和古箏的人也並不比學鋼琴的人少。
而解眉這樣一個鋼琴愛好者,想要在東方雅音的世界宣傳鋼琴,機會非常渺茫。但是國人又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包容和寬容感,別人好的東西國人是不吝讚賞的。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所以解眉想要真正的把鋼琴帶入中國,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隻是一小波人欣賞鋼琴,她必然需要一個打開國人心扉的東西和機會。
而李子信現在的彈奏,就給了解眉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