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在做菜,而是在介紹美食。所以文化是重中之重,國人心中總有天朝上國的思想,所以切合了文化會給人一種傳承的美感和凝重,讓國人從心底來接受它。”
這句話更是說到了周好的心坎裏,他本來就是個美食家,當然能夠感覺到中國食物中蘊含的文化傳承。如果能夠把這些通過鏡頭傳遞出來,隻是想象就讓周好心潮澎湃。
“拍攝一定要用高清攝像機,每一個鏡頭都精心處理。靜止如幽靜的山穀,展現食物的細節,放大食物的細微特征,讓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解說詞、背景音樂是重中之重。優美的音樂配合精美的食物,再配上醇厚的解說,畫麵、敘事、節奏、情節、聽覺,這些飽滿、全方麵的感受能烘托出食物最好的一麵。如在舌尖,品味悠長。”
“如果你能找到一個精通國學、語言表達醇厚而又感情豐富的人,來做解說員。隻是聲音上的加分,就會讓人有一種天然的食欲。”
周好對李子信這樣的敘事和表達方法,歎為觀止。好似零敲碎打,但是整個畫麵呈現在他的腦海中,卻讓他感覺到溫潤飽滿,紮實有力。
這檔節目當然就是前世影響力讓人咂舌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但是,李子信並沒有詳細的述說應該怎麼拍,應該怎麼弄!隻是把自己看舌尖的感覺告訴了周好。他覺得這樣已經足夠,對周好這樣的美食大師,而且曾經監製過十幾部電影的大拿來說,告訴他感覺,其實已經告訴了他畫麵。
果然,在其後的討論中周好靈感的火花不停的噴薄而出。
“不對,不對!想要表達文化傳承,就不能把他定檔在美食節目上。而是應該以紀錄片的形式,讓人感受到濃重的文化氛圍……”
“要分開講,既然是紀錄片,就應該在每一個部分都有側重。從自然的源頭上尋找中華美食的基礎食材;從性格上找尋國人主食的千變萬化;從智慧上講解國人勇於嚐試的精神;從時間上多方麵的介紹古老卻充滿魅力的特色食物;從國人對廚房的重視,講解食物、作料、調料的配比;從各種味道的調和,讓人們理解國人對食物的理解其實是源於淵源流長的文化;國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飲食哲學,更是應該大書特書!”
周好越說越興奮,雙眼中有著夢幻的色彩。他感覺自己觸摸到了一個美食的更高的領域,那種心情對於一個美食家來說簡直無法敘說。
李子信歎為觀止,不停的給周好豎大拇指。
從自然的源頭上尋找中華美食的基礎食材,不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講述的內容嗎?
從性格上找尋主食的千變萬化,跟舌尖的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是多麼的切合啊!
從智慧上講解國人勇於嚐試的精神,難道不是《轉化的靈感》所要表達的意義所在嗎?
從時間上多方麵介紹古老卻充滿魅力的特色飲食,——《時間的味道》!當之無愧!
從國人對廚房的重視,講解食物、作料、調料的配比,《廚房的秘密》已經說的夠明白了吧。
《味道的調和》講的不是從各種味道的調和,讓人們更理解國人對食物的理解其實都源於那些淵源流長的文化嗎?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飲食哲學,在《我們的田野》中已經充分的被多次述說。
李子信已經不想再多說了,抬頭看著清澈的天空,北極星、北鬥星都在灼灼生輝。
雖然已經不是同一個世界,但是那種淵源流長的精神和文化傳承卻是一般無二的。
不然,也不會自己提了個開頭,周好就從文化上著手,說出這麼一大段,在兩個世界重疊的故事。
已經很久沒有被勾起的懷鄉之情,彌散心田。
李子信的心情忽然格外的壞,即使新交了個好朋友,也不能抹去對故鄉的思念。
周好的感覺很敏銳,李子信心情的變化他也感覺到了,所以話也變的少了,陪著李子信走了一大段路,然後送他回了酒店。
站在窗前,看著滿天的星鬥,李子信心情有些酸澀。盡量不想不代表真的不想,那個世界畢竟有著他的牽掛。
致姐不在身邊,每次當他懷念故鄉的時候,總是能在致姐那裏尋找到溫暖。
而現在致姐在冀州,哪怕打電話,也無法抹平心中的那種感觸。
那麼在京都,還有誰能夠讓他遺忘那些不該想起的傷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