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李子信就比較愛好國文,曾經大量的閱讀過中國古代的詩詞文章,幾千年的智慧在文字中閃耀著光芒,那是前人曾經走過的路,也許他不全是對的,但是卻為後人總結了寶貴的經驗。每當讀到一篇好的文章,細細的品讀後,都讓人覺得唇齒流芳。
三毛在給史及堯先生的書信裏,這樣寫道:總覺得,既然我們身為中國人,對於豐富的中國文化便當首先去涉獵才好。思想性的文字與書籍,我愛老子、莊子、孫子和孔子。
李子信是完全讚同這句話的,身為一個中國人,怎麼能連中國自己的文化都不涉及、不了解呢?在前世的時候,對於一些人動輒提到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培根這些西方的思想家,動輒以那些西方思想家的著述為遵從的人,說實話李子信是有些看法的。
從前世來看,真正在世界上擁有文化傳承的隻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阿拉伯國家,一個就是中國。西方世界隻是近幾百年工業進程走在了前麵而已,在之前的幾千年間,西方是什麼地方?根本不會有人關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從來不是世界的中心。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就因為他一直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地理上的,而是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中國人對哲學思想的研究是遠遠的早於西方社會的。老子、孔子、莊子他們在對宇宙產生宏觀和微觀意識,並總結自己思想精華的時候,歐洲人還都在拿著標槍打獵呢!
前世有些人總是認為歐洲的就是好的,於是大發妄語。其實,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是看的見、摸的著的。世界各地出土的中國古代瓷器、絲綢都是當時貴族的用品,他們都是以用中國的東西為榮的。
有一次跟人去一個酒會,聽到旁邊一個人正在給他同桌的女士顯擺。說是歐洲怎麼怎麼樣好,人家那裏都是“分餐製”,不像咱們中國都是“合餐製”,這樣不衛生的。
聽到這樣無知的話,李子信差點笑出聲來。中國的“分餐製”恐怕得追溯到氏族社會,不過那時候是食物太匱乏了,不夠分的。上周和先秦都是實行的“分餐製”,因為長幼尊卑主客有別的思想影響著整個封建時代。“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樂,從飲食開始。
而歐洲則是在文藝複興運動之後,才開始有的“分餐製”的意識,到現在也不過幾百年而已。在之前希伯來人吃飯都是用手抓的,一個宴會上,兩個人共用一個湯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從這些方麵就可以知道,其實很多歐洲的好習慣都是學習自我們的老祖宗,至少也是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做到的事情。
李子信從來不盲信盲從,對國學的學習一直是他的重中之重,來到這個世界後也是這樣。中國的中庸之道和外國的思想總是存在一些微妙的衝突,這讓李子信從心裏,對西方文化有些抵觸。當然西方的有些思想也是有益的,但是卻不能全盤接受 ,因為中國跟西方的國情是不一樣的。
這個世界對國文非常重視,雖然也接受西方的一些現代觀點和習慣,但是卻非常有保留。
《古文賞析》是這個世界的著名文學大家歐慶民老先生所著,該書以散文為主,間有駢文辭賦,基本上均為曆代傳誦名篇,衡文標準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
這本書上的文章,都是這個世界上曆代中國文人所寫文章的精華,其中有曆史經驗,有深遠的宇宙哲學,有優美的文章美學。但是,卻沒有一篇是李子信看過的,至少也是沒有在上個世界看過的。
李子信沉浸在美文之中,不知不覺就到了閉館的時間。天還沒有黑,外麵正下著小雨,淅淅瀝瀝的秋雨連綿不絕。李子信伸了個懶腰,有些慶幸王浩的提醒,不然他就要淋雨了。
打著傘走在林蔭的小路上,看著細細的雨絲,聞著散發泥土芬芳的空氣,李子信心裏一陣輕鬆,這段時間忙忙碌碌所造成的疲憊一掃而空。看著被雨絲清洗過後,綠的越發嬌嫩的樹葉上沾染的雨珠,李子信輕輕的用手拂過,有些涼卻涼的剛剛好。
從圖書館往宿舍走有兩挑路,一條大路,一條小路,李子信走的是小路,因為喜愛路邊的樹木花草他經常看完書後,從這裏漫步回宿舍。
前麵是一個涼亭,仿宋式建築,很有古典氣息。這時正有一個穿素色長裙,長發披肩的女孩站在亭子邊翹起的飛簷下。女孩很美,精致而又柔和。李子信認出來了,她正是朱亞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