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一起燙火鍋的日子
火鍋作為重慶城市名片之一,是重慶名揚全國與世界的“重慶號”地方名牌飲食。從草根飲食到如今的標誌性品牌,山城重慶的火鍋進化曆程,活色生香地演繹著社會生活文化的時代變遷。
清末民初 無毛肚不火鍋
重慶火鍋早期叫“毛肚火鍋”,更早的叫法是指小販挑火爐擔子而燙食的“水八塊”。
清末民初,牛販子多從川黔水路運牛羊來渝,並趕至江邊宰房街宰殺,取其肉、骨、皮,內髒棄之不用,也稱“水八塊”。南紀門江邊一帶的水手、纖夫撿回“水八塊”,在江邊鵝卵石上架起鐵鍋,放入洗淨的“水八塊”,加入辣椒、花椒,撒入幾顆鹽,且燙且吃,久而久之就成了重慶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鍋。這種廉價實惠的火鍋深受碼頭下力人的喜愛,逐漸在街頭飲食攤流行起來。挑夫們在擔頭置一泥爐,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賣勞力的朋友各自認定一格,吃若幹塊,算若幹錢,經濟劃算。
創辦於清末民初的南紀門江邊“馬記老正興”,是把重慶火鍋從街邊小攤搬進店堂的第一家。火鍋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隻是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製。
抗戰時期 高凳矮桌埋頭吃
抗戰初期,重慶新開的火鍋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鍋店,不僅專業火鍋店愈開愈多,就連一些冷飲店、咖啡館、大餐廳也兼營起火鍋業務來。店內設施普通的因陋就簡,高檔的陳設雅致。
當時最有名的火鍋店是臨江門的“雲龍園火鍋店”和“述園火鍋店”、保安路的“一四一火鍋店”、五四路的“不醉無歸火鍋店”,還有在南岸海棠溪的“橋頭火鍋店”。
這些高檔火鍋店,因陳設典雅而揚名山城。店內設瓷麵圓桌或方桌,每桌隻坐四人,桌麵中央挖一個圓洞,放入泥水爐,鹵汁用的是銅鍋或鋁鍋盛裝,裝菜用的是金邊瓷盤。張老侃告訴記者,因為解放前重慶的婦女多穿長旗袍,坐高凳才方便。因此,不少火鍋店矮桌配高凳,成了一大特色。大家圍坐,居高臨下,埋頭吃火鍋,是一個有趣又經典的畫麵。
上世紀80年代 流行幾家人“打組合”
上世紀80年代,那時店堂裏的桌數都不多,很少有人單獨燙一口鍋,吃火鍋興打組合,“鑲起吃”成為一種流行。幾家人圍燙一口鍋,鍋裏放上九宮格,既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客人各認各的格子。小桌子鑲四人,大桌子鑲八人,不鑲滿不點火。“要是來個美女,巴心不得讓座位拉來‘鑲起’,但要是來個絡耳胡、斜眉歪眼的,坐你旁邊,心頭就冒包。”
鑲起吃有不少好處,一是有效防止那些隻點盤豆芽,一坐兩小時的無賴客,二是增加上座率,節省天然氣。“第三,有利於愛情速配。”小編自己認識一對夫妻,就因在“好又來”火鍋館鑲起吃結下姻緣。“因鍋中間的格格有洞眼,女的一片鱔魚梭到男的格子裏去了;爭吵,談判,討價還價,結果男的賠償她兩片毛肚。秋波一閃間便定了終身。”
上世紀90年代 “三拖一”讓人懷念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重慶城內的火鍋館,店堂門前多大書一個“拖”字。拖啥子?啷個拖?為啥子又偏偏是三拖一、四拖二?就有了不少猜測的版本。
其中一個版本,要從吃火鍋的“吃”字說起。朋友打堆,想吃火鍋,誰開口誰請客啊!但這被請之人還得“假巴意思”忸怩一番,於是請客之人就動手拖,硬把你拖進火鍋館。三個拖一個,四個拖兩個,久之成為業界行話,“三拖一”或者“四拖二”。但是,十個有九個重慶人都清楚,看似古怪的“三拖一”,指菜的價錢,葷菜三元、素菜一元叫“三拖一”。四元拖兩元成“四拖二”。便宜而美味的年代,讓網友們懷念不已。
如今 鍋底14種,漸有小資情調
近年來,重慶的火鍋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在製鹵、用料、吃法等方麵都有所創新。
從1983年重慶火鍋誕生了第一個鴛鴦鍋到現在,火鍋已經發展出7個類型14種鍋底。2001年重慶火鍋協會成立後,誕生了一批著名的老火鍋品牌,重慶火鍋運用加盟店的形式,形成了向全國的低成本快速擴張。有眾人圍食的酣暢淋漓,也有一人一鍋的小資情調,重慶火鍋多樣化的發展,滿足了更多市民的需求。
解讀火鍋反映了“熱烈豪放”的城市性格
“火鍋反映出了典型的重慶民風,與重慶熱烈、豪放的城市性格相通”。火鍋符合重慶人熱情、豪放、直爽、喜好群聚的民風。在熱辣辣的氣氛中,圍爐開懷暢敘,其樂融融。因此,味美實惠、用料講究、氛圍和諧,是火鍋從碼頭陋巷登上大雅之堂的原因。
從文化的角度上講,重慶火鍋蘊涵著健康、平等、和諧、包容的理性,而這一切又為美味所吸引、為熱鬧所包容,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小火鍋、火鍋城人聲鼎沸,杯盤相碰,歡聲笑語。從這狂吃海喝的人們身上,能夠感受到整個城市的奔放和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