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新常態”下流通業轉型升級方向研究(1 / 3)

經濟“新常態”下流通業轉型升級方向研究

本刊特稿

作者:路紅豔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增長減速、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階段。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與先導性產業,也呈現出增速下降、業態結構性調整、內外貿融合加速等特征,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應適應經濟新常態對流通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通過加快創新商業模式、整合優化供應鏈、推進共同配送發展、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和著力營造法製化營商環境,推動流通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 流通業 轉型升級 全渠道

引言

當前,我國流通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常態化階段、信息技術及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使流通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形勢下,如何順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體製機製改革的大趨勢,加快推動流通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全力打造現代流通“升級版”和提升流通業競爭力,是當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新常態”下流通業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伴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以中高速增長為特征的新常態階段,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基礎產業,已進入全麵變革的新時期。主要表現為流通業市場規模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消費需求由過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費模式向個性化、多層次消費轉變;發展內容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從中高端消費向大眾化消費轉變;市場空間從線下向線上、從國內向國際逐步延伸等。

(一)傳統流通業態進入衰減期,實體百貨店關閉現象頻發

近年來我國流通企業整體銷售額增速放緩,傳統百貨店關店現象屢見不鮮。據統計,2014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0.7%,與上年全年的增速差距為10.2個百分點。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大型百貨已關店的數量達到38家。其中,關店數量最多的百貨品牌為百盛百貨和馬莎百貨,各為5家;華堂為4家;王府井、中都、NOVO、寶萊、尚泰等百貨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均有關店。百貨業經營不景氣,除受整體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外,主要原因在於一些企業自身創新發展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且沒有切實結合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和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相應地調整產品和服務的經營比例、創新經營模式。

(二)新型流通業態發展迅猛,商業模式不斷創新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網絡購物蓬勃發展,B2C、C2C網絡零售模式以及線上與線下融合的O2O模式成為主流消費形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的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61億,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從2013年的48.9%提升至55.7%;2014年全國網絡零售額達27898億元,同比增長49.7%。其中,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9297.1億元,在中國網絡購物整體市場中占比33.0%。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傳統商業模式由實體店向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流通方式變革,推動傳統流通企業通過自建網站、以並購方式進入和占領網絡市場等多種形式,獲得新的競爭優勢。調查顯示,連鎖百強企業中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業開展了網絡零售,積極探索全渠道經營模式。

同時,社區商業O2O成為流通業發展的新亮點。京東社區O2O項目“拍到家”、趕集網社區O2O項目“趕集好車”、順豐嘿客等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社區商業模式不斷湧現。其中,順豐嘿客是基於“社區實體店+二維碼綁定具體商品”的O2O模式,這種社區虛擬網購便利店,除快遞物流業務、虛擬購物外,還具備ATM、團購/預售、試衣間、洗衣、家電維修等多項業務,開創了社區商業發展的新探索和新模式,值得進一步關注。

與此同時,實體零售業態呈現差異化發展趨勢。一方麵,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以功能綜合化、服務集成化為特征的購物中心發展迅速。據統計,我國現已開業的購物中心超過3500家,2015年將達到4000家。另一方麵,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居民生活便利化的需要,以小型化、便利化為特征的便利店、小型超市等業態也繼續彰顯魅力,且呈現多種服務業態融合發展趨勢。以每百萬人擁有便利店店鋪數量統計,日本是388家,我國台灣地區是425家,我國城市平均僅為54家,而且我國城市便利店單店平均銷售水平也遠落後於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這意味著便利店在我國發展潛力巨大,以便利、安全為特征的便利店正在逐步迎來黃金發展期。

(三)內外貿融合趨勢加快,流通業國際化趨勢增強

隨著我國沿海、沿邊和內陸全麵開放格局逐步形成,以上海自貿區為代表的自由貿易區建設穩步推進,以及 “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的逐步實施,流通領域內外貿融合趨勢明顯加快,跨境電子商務、內外貿一體化市場、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等蓬勃發展,流通企業“走出去”規模逐步擴大,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2014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成交額已達到3.75萬億美元,其中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額達4492億美元,增長44%。同時,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作為內外貿一體化市場,通過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融合發展、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統籌協調發展,2014年實施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177.8億美元,占總出口的75%,成為引領內外貿融合發展的先進典範。

從流通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看,2004年以來,我國流通領域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顯著增長,批發和零售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從2004年的8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72.7億美元,增長21倍多,年均增速達到40%以上,高於我國采礦業、製造業等行業同期平均增長水平。批發和零售業已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采礦業一起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領域。隨著我國積極加入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與冰島、瑞士等國家自由貿易協定逐步簽署,以及中韓自貿區、中美投資協定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穩步推進,我國雙邊服務貿易市場自由化趨勢將會加速,一些國家市場將進一步對我國服務業開放。據世貿組織秘書處預測,2014年全球服務進出口淨增長為4.7%,而我國服務進出口增速為12.6%,明顯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也比世界服務進出口總量第一的美國高出8.8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作為服務業對外投資的重要領域,正迎來“走出去”前所未有的機遇,其對外投資將由以貿易公司和單個零散零售企業海外開店為主,逐步轉向大規模流通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