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三、從大清門到中華門 從封閉走向開放

自順治元年(1644)更名大清門,至民國元年(1912)清帝退位,大清門曆經十二帝268年,其名稱和形製未曾改變。但是“庚子國難”後,大清門前斷壁殘垣,門庭冷落,逐漸失去了其封建皇權至上、帝王獨尊的象征意義,顯現出了封建王朝的沒落。最終,隨著大清王朝的滅亡,中華民國的建立,“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中華門從1912年更名至1959年拆除,名稱雖未曾改變,但是其匾額卻在1912年至1917年的五年間,因政局的動蕩而更換過五次。

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周年慶典前夕,大清門的匾額被換下,取而代之的是由曾任順天府尹和北京內務府次長王治馨題寫的“中華門”木質匾額。但是從1916年袁世凱出殯的照片看,此時,中華門的匾額已從橫匾變為豎匾,原照片清晰度有限,匾額字跡不是很清晰,但可以看出匾額為立式。據《北平旅行指南》中有記載:豎匾是民國三年(1914)更換的。1917年7月1日張勳複辟,中華門上又短暫換上“大清門”的匾額。12天後複辟破產,隨即中華門又恢複為袁世凱時期的豎式匾額。此後,中華門的匾額直到其1959年拆除,都未曾更換。從民國初年中華門匾額的頻繁更換,折射出當時政局的動蕩,彰顯出其“國門”的地位。

“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不僅僅是代表朝代的更迭,更是一次曆史性轉折。1912年1月中華民國的成立,標誌著長達2000多年中國封建帝製的終結。從此,這座明清兩朝皇城第一門,在從1912年到1959年天安門廣場改建被拆除的47年間,從一座封建帝王的禮儀之門,演變為一座向民眾開放的曆史之門。並且,隨著民國初年朱啟鈐對皇城的改造,原與大清門相連的封建時代的宮廷廣場也由皇家禦地,轉向為民眾活動的聚集地。與此同時,棋盤街的商貿繁榮景象也日漸蕭條。新中國成立後,棋盤街與原中華門以北地區共同構成了今天安門廣場,並且,成為當代中國的政治中心,成為各族人民敬仰之地。

綜上所述,大明門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至1959年拆除,曆經539年風雨,從大明門到大順門再到大清門最後到中華門,每次更名都因政局更迭,且每次都是以國號命名。這充分說明其是曆代統治者門戶的象征,具有“國門”象征意義。

縱觀大明門的選址、修建、形製和功能:位於宮城的正前方、皇城向南突出的部位、坐落於城市的中軸線上,介於皇家與市井的分界,形製不及相鄰的正陽門和天安門高大宏偉。這種建築格局不僅加強了宮廷廣場的封閉程度,使宮城的門禁更加森嚴,也使中軸線上的建築錯落有序,使宮闕更加突出,同時也是封建王朝“麵南而王”的傳統觀念和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皇權至上的大一統思想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中的體現。

注釋:

趙其昌:《明實錄北京史料》,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冊,第348頁。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一,第11頁。

【清】於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卷四十三,第674頁。

《北京宮城圖》絹本設色,縱163厘米,橫97厘米,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馬愈:《馬氏日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頁。

【明】陸榮:《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卷四,第40頁。

【清】計六奇撰:《明季北略》,魏得良、任道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卷二十,第476頁,第490頁。

【清】於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卷九,第127頁。

【明】錢士馨:《甲申傳信錄》,中國曆史研究社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2年版,卷六,第122頁。

【清】戴鈞:《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一第1頁。

【清】昆岡、李鴻章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卷862,卷1158。

《乾隆京城全圖》又名《清內務府藏京城全圖》,繪製於乾隆十五年(1750),原圖現存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費利斯·比托是第一批來到中國北方進行拍攝的外國攝影師,1860年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地記者,隨英法聯軍來到中國,是第一個用鏡頭記錄北京全景的攝影師。

1928年德文版《北京美觀》,拍攝者:奧地利攝影家佩克哈默爾。

(袁學軍 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 北京 100051)